甘肃农业大学2022年调剂拟录取名单为陈佳阳、李凡、朱子玉、李典、尹光财、王葆华、刘泓伯、李美龄、魏元森、胡文雨、杨鑫鑫、彭博、韦廷密、杨倩、杨黎明、王中会等。具体录取名单可登录甘肃农业大学研究生学院官网查询。
甘肃农业大学考研调剂基本条件:符合调入专业的报考条件。初试成绩符合第一志愿报考我校专业的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调入专业与第一志愿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应在同一学科门类范围内。初试科目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或相近,其中初试全国统一命题科目应与调入专业全国统一命题科目相同。
第一志愿报考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旅游管理、工程管理、会计、图书情报、审计专业学位硕士的考生,在满足调入专业报考条件、且初试成绩同时符合调出专业和调入专业在调入地区的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可申请相互调剂,但不得调入其他专业;其他专业考生也不得调入以上专业。
甘肃农业大学简介:
甘肃农业大学是农业农村部和甘肃省人民**共建大学、国家重点建设的中西部百所高校之一、甘肃省高水平大学。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1950年,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
学校坐落在兰州市安宁区,占地1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现设有23个学院(教学部),66个本科专业,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等1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动物医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生物技术等1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8个省级重点学科。
甘肃49所大学的分数线如下:
2023年甘肃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普通文理类最低控制分数线,本科一批:文史488分,理工433分。本科二批:文史420分,理工337分高职(专科)批:文史160分,理工160分。
高考志愿填报常见问题如下:
一、在哪里可以了解高考成绩、志愿填报时间和方式、各高校招生计划、往年录取参考等志愿填报权威信息?
考生可按照本省(区、市)公布的高考成绩发布时间,及时通过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招生****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权威渠道查询高考成绩。
各省(区、市)在发布高考成绩的同时,一般会公布志愿填报时间、方式和办法,并提供今年各高校招生计划、往年录取情况参考等权威信息。
二、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有哪些公共服务?
教育部高度重视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服务工作,指导各地建立了招生****、高校、中学多方面志愿填报咨询公共服务体系。
在各地层面,地方招生****将为考生精心编写多种形式的志愿填报服务材料,包括高校招生计划查询、高校近年录取情况、志愿填报办法和招生录取政策、考生须知等,并通过专题讲座、视频直播、开通咨询电话等方式为考生解疑释惑。
三、高校招生章程有什么作用,如何查询?
高校招生章程由学校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和国家招生政策制订,是学校开展招生工作的依据。考生在填报志愿前,应仔细查阅拟报考高校的招生章程,全面了解高校招生办法和相关招生要求。
四、高考招生有哪些投档录取模式?
高考投档录取模式由各省级招生委员会确定,一般有两种模式:平行志愿投档录取和顺序志愿投档录取。
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采用“分数(位次)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先按照考生高考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再依据考生填报的平行志愿顺序、结合高校招生计划和投档比例依次进行检索。
当检索的志愿有投档缺额时即进行投档,投档成功后不再检索填报的后续平行志愿。在一轮完整的平行志愿检索投档过程中,每位考生最多只有一次被投出(投档成功)的机会。
2023年兰州交通大学投档线:物理类的录取分数线408分,历史类的录取分数线533分。
兰州交通大学(专科)2022年在甘肃省理科最低录取分为365分,录取位次74159。其中车辆工程503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492分,土木工程487分,录取分数线最高的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最低为505分,也是本校报考最热门的理科专业。
兰州交通大学(专科)2022年在甘肃省文科最低录取分为446分,录取位次18840。其中英语497分,会计学497分,财务管理494分,录取分数线最高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低为501分,也是本校报考最热门的文科专业。
兰州交通大学(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坐落在甘肃省兰州市,是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国家铁路局与甘肃省人民**省部共建高校,天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对口支援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入选高校。
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学校”,教育部“中西部教育振兴计划”支持高校,甘肃省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2个校区,占地面积1564亩,校舍建筑面积72.77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33.45万册。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2286人,其中专任教师1794人,正高级人员340人、副高级人员673人。有双聘院士2人,国家杰青2人。有“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模范教师、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茅以升铁道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宝钢教育奖获得者、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在内的各类高层次人才344人。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9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