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味》读后感
初见《人间有味》这本书,感觉没有什么稀奇,只是膜拜王老先生的大名而去翻阅。
初读后觉得就是一本描写各地饮食的一本书,一页页读取后,觉得文字清淡如水,感觉不到有吸引力,加之里面很多不认识的字,要通过查阅才知何意?越读越没了兴致。
看着汪先生清浅的语言,自己的疑问渐增,为什么这些平淡无奇的大白话,却能在文学刊物上不断发表呢?为什么一本246页的小书,竟如此多人喜欢呢?
所以,推动自己读完整本书的不是书的魅力,而是这个疑问。
且读且思,且读且注,为了把里面的生字弄明白,把我存了十几年的古董字典都翻出来了。
古人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还真说的没错,越读它越明白,越读它越有意思。
读到后半部分,自己越发喜欢这本书了,忍不住又将前面的几篇再拿来品读。
《人间有味》,此味是生活之味,不仅是让你大快朵颐的美味,还有浓浓的家味,更有汪老先生深深的人情味。
书中各地的美食讲的很多,也很细致。
自己本身也是吃货,对美食没有抵抗力,也写过几样饭食,但读过汪先生的美食记录,才觉自己文字的矫揉造作,才知自己那是刻意的修饰,亦知自己的肤浅。
汪老的文章里面有食物的故事,有食物的渊源,有食物的选料,有食物的吃法,更有对食物的品评……读罢文章,流进胃里的不仅是口水,还有这一样美食的系列知识。
不过有些美食也只能想一想了,恐怕没有这个口缘啊!你比如汪老爷子说吃的鵽(duo),也读zhuà。
他说一辈子没有吃过比鵽更香的野味了,我就琢磨,汪老你一辈子还吃过鵽,我们还没一辈子,30多年没吃过,以后再也吃不上了——**病毒造孽。
第三辑里全是动人的回忆,浓浓的家味。白手起家的祖父,名人之女的祖母,堪称全才的父亲,早逝的母亲,两任继母,还有出家当道婆的保姆。
叙述起来,似有淡淡的忧伤,又觉是对自家的自豪之感。
对家乡、家人回味,是人间第一味,因为你走多远,心里全是对家地眷恋,这滋味,游子最清晰。
并且在外吃再多的山珍海味,珍馐美馔,都比不上家里的一碗清汤面条,韭菜水饺,那里有家的味道。
第四辑更是生活之味,有趣的地名,有趣的文化,有趣的事情、有趣的名人轶事。
人活一生,弹指一挥间,多一些有趣的发现,有趣的经历,有趣的朋友,这才是生活本来的滋味,何必让自己委屈、忧郁、烦恼呢?
人间有味是清欢。最滋味的东西,在最平凡人的平淡生活中。一次美食后的咋舌,一段陪伴家人的时光,一日三朋两友的遛弯,皆是最美的回味。
人间有味,味在人间。
《五味:汪曾祺谈吃散文32篇》是2005年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汪曾祺。本书主要收录了汪曾祺谈吃散文32篇。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汪曾祺五味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希望有所帮助。
篇一:汪曾祺五味读后感一个人的口味最好要杂一点。
如果说我从《五味》中学到了什么,那么应该是从这句话开始说起。
《五味》是庆送的生日礼物,大概因为我是吃货的缘故。
读的依旧慢,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看完,但已经是我读的最快的一本书了。一是因为这本书并不厚,全篇也只有两百来页。二是因为,这本书当真有趣,记录了全国各地许多有意思的饮食,有的还介绍了详细的做法。
有一篇介绍口蘑的,口蘑去除泥沙要用筷子反复搅打,用手揉搓,泥沙则会嵌入口蘑肉中。这和我在《舌尖上的中国》中看到的如出一辙。
无独有偶,我在网上搜索书中反复出现的《随园食单》时,看到陈晓卿作序推荐的版本。心中就想,没准他也是看过汪老的书的。
只是写《随园食单》的大才子袁枚却还不被汪老承认是“吃货”,因为袁枚虽说会吃,但自己并不会做。
同样的还有苏东坡,在汪老看来苏东坡只是喜欢吃猪肉,再加上宋朝人饮食本就平淡,苏东坡想是也没吃过多少好吃的。
《五味》这本书以谈吃为主,但要归类于文学著作,汪老的文字自然,不卖弄,只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读来让人觉得平淡却有趣。
《故乡的食物》中,炒米、咸菜、咸鸭蛋、只是简简单单的食物,但都是汪老小时候常吃的食粮,读来充满了汪老浓烈的思乡之情。
炒米也是我小时候常吃的,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会炒一些,封在坛子里。按汪老说的,炒米不算主食,只是一种应急食物。肚子饿的时候,恰又不到吃饭的时间,便用那种老式的搪瓷杯子装上半杯子,用开水冲泡,加上点红糖。现在想起,舌尖上会萦绕着那种甜甜的滋味。
《鱼我所欲也》中有这么一段:
一九三八年,我在淮安吃过干炸鯚花鱼。活鳜鱼,重三斤,加花刀,在大油锅中炸熟,外皮酥脆,鱼肉**,蘸花椒盐吃,极妙。和我一同吃的有小叔父汪兰生、表弟董受申。汪兰生、董受申都去世多年了。
这段描写鳜鱼只寥寥数语,描写表弟小叔也只寥寥数语,读着却让我叹息不已,有感人生不再。可见最深的感情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文字来讲述。
这篇文章是汪老九二年写的,想到汪老九七年就已去世,不禁有些悲伤。
说一下开头吧:
汪老说,一个人的口味最好杂一点,耳音要好一点,能听懂几种方言。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口味杂一点,是因为我们难免会到一些不同的地方,若吃不惯那里的饮食可就麻烦了。比如内蒙的羊贝子,整羊放进大锅里,只以清水煮30分钟,完后用刀子割肉吃。和汪老一同体验生活的人都吃不惯,汪老却能甘之若饴。我读到这里也心生向往之。
我的口味应该算杂的。
昨天听学校里的外教说,他会做chicken curry鸡肉咖喱。顿时想到在孟加拉的时候吃到的。
这道菜我是不知道怎么做的,大概就是鸡块煮熟,上面覆盖了一层厚厚的咖喱。一起的同事有点吃不惯,我却吃的颇为香甜。
说起来以前在长沙上班的时候,公司管饭,只不过并不好吃,许多同事选择外卖。我却不太在意,每次一大碗,吃的干干净净。有同事说看到我吃饭就觉得特别有胃口。
这两年来去的地方多了些,每到一个地方都必尝一尝当地的特色食物。
在山东吃大馒头,北方的馒头不像南方那样绵软,拿在手上有点沉甸甸的感觉,咬着颇有嚼劲,面香也比南方的更为浓郁。
去河南吃了桶子鸡,做法我不大清楚,只知道桶子鸡做时是不开膛的,圆圆滚滚的,故称桶子鸡。鸡肉紧实,颇有韧劲,连皮一块嚼,咸香脆爽,越嚼越香。我回家时特地带了一只给父母,他们却吃不大惯,说肉太紧了,还别出心裁的放锅里煮,煮了许久也煮不烂。
到杭州吃了叫花鸡,东坡肉。东坡肉尚可,叫花鸡却并不如传闻的那般出色,不知是不是没有吃到正宗的缘故。去开封吃了灌汤包,滋味也确实不错,只不过也并不如在电视中看到的那般汤汁充盈。大概电视里的那种更高档一点。
汪老笔下出现的最多的应该是昆明的各种吃食,应该是他曾在西南联大读过书的`原因。过桥米线,汽锅鸡,到各种菌子,水果,描写的最为全面。我有一次经过昆明,只在机场吃过一次过桥米线,算是遗憾。
只是汪老笔下的昆明美食我应该是吃不到了,如他所说原来的汽锅鸡只选用正宗的武定壮鸡,如今却是什么鸡都用滋味算是更加大众,但失了些纯粹,未免不美。
耳音要好一点,这点我不行,倒是挺佩服汪涵,他不光能听懂,还能说,这就了不得了。
当然耳音差一点也不打紧,最重要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这点和之前看的《谈美书简》中孟实先生说的趣味是一致的。各种东西都去尝试一些,发现不一样的,对生活的体味也会更多一些。
读完这本书有点失落的是,并没有看到关于湖南菜的描写,提到过几次也不太正确,比如说湖南的米粉多是宽且扁的。湖南米粉是圆的和宽的并存,各地的米粉也多不相同。
这是受限于作者自身的生活经验,倒不足为怪。倒是应了孟子的那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总之对生活的兴趣广一点吧。
篇二:汪曾祺五味读后感汪曾祺的书我读的不多,这本《五味》是从妻子“嫁妆”中翻出来读到的。初读之下如饮淡茶,字里行间氤氲着一股阅尽世情怡然自得的意味,又饱含时光交错历尽沧桑的智慧。
就象翻开首页,便是《葵·薤》,开篇引用《十五从军征》,“诗写得平淡而真实,没有一句迸出呼天抢地的**,但是惨切沉痛,触目惊心。”如同说他自己的文章。这篇《葵·薤》从汉乐府写到《齐民要术》;从诗经写到嘉庆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从内蒙、山西、北京写到江西、湖南;从饮食写到了创作;最后意味空长的提出:
“第一,我希望年轻人多积累一点生活知识……对于草木虫鱼有兴趣,说明对人也有广泛的兴趣。”
“第二,我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许多东西,乍一吃,吃不惯,吃吃,就吃出味儿来了。”
这些话语,写的是饮食,言下之意指创作,话外之音又何尝不是直指人心,直指人性,直指人生。
作者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全书不过一百余页,然而古今中外,莫不涉猎;江南塞北,山川河流,如数家珍;各种各样的珍馐美味,家常小菜,奇风异俗,娓娓道来,仿佛在看一部吃食的百科全书,又象是观一部嬉笑怒骂酸甜苦辣的大戏。
五味如茶,足堪细品。读一遍是读不完的,就如写到祖父喝茶,“喝的很慢,喝一口,还得回味一下。”
热爱美食的人大多热爱生活。在汪曾祺身上这句话得到完美的诠释。很多的食物,本身是何种味道其实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蕴含在其中的回忆,当时的情感和悠长岁月中的淡淡忧伤,以及由此伸引而来的从容与淡然。
如同和周作人同名的那篇《故乡的野菜》,“枸杞头带着雨水,女孩子的声音也带着雨水。”“我的家乡本是个穷地方,灾荒很多……家破人亡,卖儿卖女的事是常有的……现在水利大有改进……悲惨景象不复存在了……我为我的家乡感到欣慰。”拳拳赤子之心,无关风月,亦无关岁月。
看他写三年自然灾害时,自制口蘑豆送给黄永玉,“永玉的儿子黑蛮吃了,在日记里写道:‘黄豆是不好吃的东西,汪伯伯却能把它做的很好吃,汪伯伯很伟大!’”,字里行间透出的自鸣得意让人失笑之余却又不无敬意——三年苦难的日子留下的竟是这样温暖的记忆,这要有个博大的胸怀才能做到吧!我想。
书里还有个关于孩子的段子,是说北京的绿豆糕不加油,不好吃,但因为他有一阵胆囊炎不宜吃油,才买了一盒,他的孙子“很爱吃,一气吃了几块”,他觉得不可理解。在《逐臭》一篇中,说道美国朋友招待他吃臭起司,以为他吃不来,“我连王致和臭豆腐都能整块整块地吃,还在乎什么臭启司!待老夫吃一个样儿叫你们见识见识!”
《五味》在封底加了大约是编者所写的一段话,里面有句:“读其文,如睹其人,好一个可爱的老头!”我很认同这句话,可惜书里没照片,不识此老真面目。直到后来机缘巧合,读到江苏文艺出版社的《汪曾祺文集—散文卷》,里面有张汪老与小孙女在沈阳“怪坡”的照片——老头左手牵着孙女,右手拎着圆形带边的夏凉帽,微皱着眉头炯炯有神看着镜头——果然有些老顽童的风范。
这些年,经历过人生的一些有苦有甜的况味,愈发觉出《五味》中的真实和平淡是何等的可贵。我也曾试图想仿照汪老的做法,将马兰头在盘子中码成“宝塔状”再浇上麻油、香醋,可惜“宝塔”却总是垒不成,奈何奈何。
篇三:汪曾祺五味读后感好一位汪曾祺,泱泱中华大地,如此多的各路美食,竟能随手拈来,侃侃而谈,让晚辈不得不佩服!酸甜苦辣咸,东西南北中,老人凭其深厚的人生阅历,将各种的各地的美食统统摆在了我们面前,令我垂涎欲滴。
美食家无法将美食用如此行云流水地用文字写出;作家无法用其文字信手拈来地将美食展示出。唯有汪曾祺。五味,没有什么山珍海味、饕餮大餐,大江南北的各色小吃、各地名菜足矣。同样,汪曾祺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词藻、张扬的文风,有的只是清新、朴实、亲切、真情。如此平易近人的文字,让我感到了老人的和蔼。
平平淡淡却又不乏趣味的文字是有平平淡淡却又不乏趣味的生活造就的。老人的生活即是如此。江浙的高邮,江南的水乡。水乡的生活总是那么无忧无虑,散发着清新的田园气息。当然,仅仅有现实是不够的,生活也有“五味”。老人历经抗战、温格,拼尽人生中的“酸甜苦辣咸”,老人的文字更加纯朴,更带有人生的趣味。我向老人不至于不知道美国最臭的叫“cheese”,把它译为“气死”,堪称经典。还有“打倒大白菜主义”,也让人忍俊不禁。随和的文字令我感到它不是在写文章,而是在于人聊天、调侃。
老人已经走了多年了。这么多年间,老人没有被忘却。敬重汪老不需要理由。若真得找寻一个,那就是老人“五味”的人生。
你们老师太怀型了 留这个作业
《有味》是汪涵的首部文字作品,他通过寻访湖南、北京等地的“现代隐士”,拜访各处传统手工艺民间作坊,用老散文的笔法,描写了糍粑、弓箭、古琴、木盆、秤杆、墨条、香干等物件的制作过程,这些手艺大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消失的边缘。汪涵用悠远的文字回味着过往,玩味着这些物件和老手艺,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态度、对亲情的眷恋、对事业的感悟,以及对老手艺人及传统文化的深深敬意。
来自: 老稻 有味的评论
汪涵,湖南卫视节目主持人,也是我一直以来颇为喜欢的一个人。喜欢汪涵,是因为他幽默又不失稳重、成熟又不失童真、睿智又不显锋芒、博学又不过死板、多才又有一技之长。如此多珍贵地优点集于一身,怎么能叫观众不喜欢呢?
前些日子看《天天向上》,听说汪涵出书了,书名是《有味》。有味?汪涵本身就是个很“有味”的男人,这样一个“有味”的人写“有味”,应该更有味吧?看完节目,便迫不及待地在当当网上订购了此书。等书一到,满怀期待打开还散发着油墨香味的书页——
封面很简单,只有一张汪涵的特写照片,一如既往的深邃成熟,小胡子也依旧如往日般透射着睿智与敏捷,那副没有镜片的眼镜也是一样彰显着顽皮与童真,但除此之外,便再也寻不着别的了。就连该有的书名也没有。对于一个爱书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意外。翻到扉页,又收获了另一个意外。按理说,作为新一代娱乐节目主持代言的汪涵,应该有一长串诸如此类地头衔,但在他的介绍里只有一个“湖南卫视节目主持人”。数十个字孤零零地占据着大块的纸面,显得有那么些“突兀”。可看着看着,却又感觉是那么的融洽与和谐,多一个字多了,少一个字又太少。也许,有人会说汪涵是标新立异,但如此的标新立异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况且,在那数十个字里,我看到的是另一个人生的境界——生本虚空,再多的华冠加冕也是枉然。
细细地看了内容,从《靖巷香干》到《鸡毛掸子》,再到《扇骨》,每一个主题都平平常常,简单如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什,在汪涵的笔下便如“鬼神附体”,没来由地沾着仙气,有了自己的思想与灵魂,兀自在汪涵的笔下诉说着自己,还有涵涵的有味故事。
有味,不是简单的概念,而是一种单纯的感觉。也许,我们已经忘记孩童时期的自己,忘记了曾经摸爬滚打的小伙伴,也忘记了游弋着鱼虾的小河和生长着松柏的大山……这些透着灵气与纯真的经历已然从某些人身上抹去,不再被记起,而成为“过去式”,如一张黑白照片兀自在墙上寻找自己在主人生活之外的位置。当一切悄然流逝之时,不管我们怎样想要去回忆,去抓住,断然是再也寻不到半点来时的痕迹。
有些物件,一旦遗失了,便再也拾不回了。比如童年……汪涵不需要去重拾记忆,因为他的记忆就在手边。童年的那些事、那些人依旧完好无损地停留在他伸手就可触及的地方,等待着他某一时刻的回归。于是,在观众眼里的汪涵会在某一个时刻突然焕发出孩子般的笑脸,或是倔强,或是顽皮,但不管哪种表情,汪涵是幸福的,每一个懂得并能够回归的人都是幸福的。在成熟之后还能如孩子般微笑,这还不足够让人羡慕吗?
有味不是奢华的挥霍,而是一种细细地把玩。浮生一世,太多的人在患得患失,为了得而舍弃,也因为舍弃而被生活所放弃、被人们所唾弃。有味的生活,并不需要太多奢华的享受,一碟香干、一个糍粑就足够品出一番人生苦短了。其实,大多数人活着并不知道为何而活着,只是毫无目的地在追寻,追寻老板开出的“空头支票”,追寻领导许诺的“鸡犬升天”,追寻……追寻着,便迷失掉了自己,再也找不到出口的方向。
有些选择,一旦走错了,便再也无法回头了。比如信仰……汪涵是懂得生活的人,也就在选择的时候多了一份睿智,总能剥开“无意识”的厚茧,舍弃掉虚华的东西,找到属于自己的物什,将生活把玩得滴流有趣。懂得生活的人是值得钦佩的,因为只有少数人才能真正活出自己的本色,而且生活并不仰望“官位”与“金钱”。
有味,是在舍弃和选择之后的结果,如若不是聪明如汪涵,断是写不出如此色香味俱全的文章的。虽然,文章里的汪涵和作为写作者的汪涵并不是汪涵的全部,但在盛名之下还能持有如此雅俗共赏的生活理念,也是汪涵这个“烟火神仙”的可爱、可敬之处吧。
浮生若梦,梦里离不了人间烟火,但却需活出番仙风道骨来。其实,生活在身边,有味的事物也在身边,并不在别处。只要我们放慢节奏,懂得欣赏手头上的风景,自能活出一番赏心悦目来。
《人间有味》读后感
那人、那事、那食物和那巷口……所有的一切在汪老笔下都是那样鲜活与美好,读《人间有味》,悟百味人生,那文字虽简单,字里行间却透漏着生活的无限美好,让人向往之。
一个人、一道菜、一顿饭,或是一次相约……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可以用文字记录并珍藏,汪老那样的用心、用情,有爱、有意,他用文字书写生活,让生活随处充满阳光,温暖每个小时光,初读《人间有味》就已深深地喜欢,不仅仅喜欢那酸甜苦辣咸的人间至味,更喜欢那深刻的人生哲理。
“苦瓜是瓜吗?”这一问题,是由于小孙女的一句话引发了汪老先生的思考,而且他还查阅《辞海》了解相关问题的实质。不仅仅如此,汪老还由此联想到作家、评论家,他说:“应该承认苦瓜也是一道菜。谁也不能把苦从五味里开除出去。我希望评论家、作家——特别是老作家,口味要杂一点,不要偏食。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是的,我们不能把一切事物局限于自己的思想范围内,看待事情要有更广泛的视角,对于同一件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但是不能随意否定或是诋毁。
一件小事就引发如此多的思考,更有探索事物背后哲理问题的意识,如若不是用心生活,又怎会有如此成就?其实,生活中的很多小事,就看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多点心思,多点乐趣,多点思考,多点成长。
我还特别喜欢“多年父子成兄弟”那一篇文字中美好的父子关系。汪老说:“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意思”,我特别赞同汪老的这一观点。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哪怕是儿女,也应该由他们自己设计他们的现在和未来,作为父母过多的干涉儿女的生活是不明智的,而且让人厌烦!我们要明白,生活是要每个人亲自生活的,不能代替,更不要试图用理想的模型去塑造什么人,我们应该在生活中感受生活的美好,成长自己的成长。
再看看我们老师,有时候过多的操心学生的事,甚至超越了一定的界限,代替父母做了一些他们该做的事,反而影响了我们自己的生活和情绪,这是万万不该有的。我们要引导和帮助学生,让他们更好地成长,但是不能代替他们生活,更不能强迫他们做一些我们觉得理想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方式,我们只管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还要留点时间好好享受生活的美好。
就像汪老,用文字,更用心书写生活,把每个日子过成诗,要生活更要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