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9-23 成长学习课堂教育之功—尤在立志
? “盖终身问学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
——《示弟立志说》
立志,是为学首要的第一等事。无志者,天才可归于庸碌;有志者,垄亩亦可飞鸿鹄。
?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今日的教育,往往对立志不以为意,对学生是否心怀理想漫不省究。若学生说:“我立志考第一名,为学校和老师争光。”则频频点头,微笑肯定。而学生一旦谈及“理想”“梦想”,则目以为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殊不知,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若老师没有高远的志向,就会低估学生的潜力。学生只要成绩出色,老师就心满意足,不再加以引导,学生也失去了前进的动力。甚而,无意中培养学生的“小我”,譬如劝说其找一份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或激起学生的攀比之心。如此,就将学生教成了“小器”。
? 2019年,党中央***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到:“为学须先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次第着力。立志不定,终不济事。”
? 教育之功,尤在立志;成材之始,唯在立志!教人立志,就是教给了他人终身自我引导的功夫。即便离开学校,这份成长之功也将永不松懈。
? “蒙以养正,圣功也。”人生重大价值,是成就他人建设心灵品质。引导千万孩子立下人生志向,应是教师的头等大事。
第二周学习《示弟立志说》
? 予弟守文来学,告之以立志。守文因请次第其语,使得时时观省,且请浅近其辞,则易于通晓也。因书以与之。 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雍灌溉,劳苦无成矣。世之所以因循苟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故程子曰:“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与共学。”人苟诚有求为圣人之志,则必思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安在,非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私欤[y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惟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我之欲为圣人,亦惟在于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耳。欲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必去人欲而存天理。务去人欲而存天理,则必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则必“正诸先觉,考诸古训”,而凡所谓学问之功者,然后可得而讲,而亦有所不容已矣。 夫所谓“正诸先觉”者,既以其人为先觉而师之矣,则当专心致志,惟先觉之为听。言有不合,不得弃置,必从而思之;思之不得,又从而辨之。务求了释,不敢辄[zhé]生疑惑。故《记》曰:“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言之而听之不审,犹不听也;听之而思之不慎,犹不思也。是则虽曰师之,犹不师也。 夫所谓“考诸古训”者,圣贤垂训,莫非教人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若五经四书是也。吾惟欲去吾之人欲,存吾之天理,而不得其方,是以求之于此,则其展卷之际,真如饥者之于食,求饱而已;病者之于药,求愈而已;暗者之于灯,求照而已;跛[bǒ]者之于杖,求行而已。曾有徒事记诵讲说,以资口耳之弊哉[zāi]! 夫立志亦不易矣。孔子,圣人也,犹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立者,志立也。虽至于“不逾矩”,亦志之不逾矩也。志岂可易而视哉!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正目而视之,无他见也;倾耳而听之,无他闻也。如猫捕鼠,如鸡覆卵,精神心思凝聚融结,而不知有其他,然后此志常立,神气精明,义理昭著。一有私欲,即便知觉,自然容住不得矣。故凡一毫私欲之萌,只责此志不立,即私欲便退;听一毫客气之动,只责此志不立,即客气便消除。或怠心生,责此志,即不怠;忽心生,责此志,即不忽;躁心生,责此志,即不躁;妒心生,责此志,即不妒;忿心生,责此志,即不忿;贪心生,责此志,即不贪;傲心生,责此志,即不傲;吝心生,责此志,即不吝。盖无一息而非立志、责志之时,无一事而非立志、责志之地。故责志之功,其于去人欲,有如烈火之燎毛,太阳一出,而魍[wǎng]魉[liǎng]潜消也。 自古圣贤因时立教,虽若不同,其用功大指无或少异。《书》谓“惟精惟一”,《易》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孔子谓“格致诚正,博文约礼”,曾子谓“忠恕”,子思谓“尊德性而道问学”,孟子谓“集义养气、求其放心”。虽若人自为说,有不可强同者,而求其要领归宿,合若符契。何者?夫道一而已。道同则心同,心同则学同。其卒不同者,皆邪说也。 后世大患,尤在无志,故今以立志为说。中间字字句句,莫非立志。盖终身问学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若以是说而合“精一”,则字字句句皆“精一”之功;以是说而合“敬义”,则字字句句皆“敬义”之功。其诸“格致”“博约”“忠恕”等说,无不吻合。但能实心体之,然后信予之非妄也。
背景简介 1515年,正德十年乙亥,阳明先生四十四岁,在京师。立从弟守信子正宪为后。时先生与诸弟守俭、守文、守章,皆未举子故也。 施邦曜在《阳明先生集要》一书中就此文有评曰:“以此说体认‘吾十有五章’,岂不痛快?先生说得明白真切若是此,岂非造道之言耶?” 阳阳明先生的原名叫王守仁,他的弟弟叫王守文,这篇文章是弟弟请教阳明先生如何做好学问,阳明先生告诉他要立志。守文请阳明先生依照条理写下来,以便能够时时观看,并希望阳明先生的文辞写得浅显一些,易于通晓,便于他能够理解领悟,时时观省,因此阳明先生写了此文给他。
阳明心学线上学习第6天 时间:2018年12月17日
? 阳明心学的学习进入第二周, 本周学习内容《示弟立志说》。这篇文章是阳明先生的弟弟请教如何做好学问,阳明先生告诉弟弟要立志。虽立志,如何做到使所立的志达成。需要我们详细的制定计划,还可以请周围的朋友、师长帮忙监督,自己记个简短的日志等各种方法帮助达成自己的志向。要做成一件事情,坚持最重要,每周三的读书会,已经坚持了快四年了,四年的时间,读了好多书,认识了好多朋友,成长了好多。才能在现在正能量这么不足的单位,不被周围的负能量的事情和负能量的人所影响,还能影响周围的人增加正能量。才能天天有个好的心态对待自己,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情。感恩与大家同修!新的一周与大家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阳明心学线上学习第7天 时间:2018年12月18日
? 今天再听原文,听超群老师的责善点评,《记》曰:“师严,然后道尊;尊道,然后民知敬学。” 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言之而听之不审,犹不听也;听之而思之不慎,犹不思也。是则虽曰师之,犹不师也。昨天对这一段话,没有过多关注,今日重读,感受颇多。作为一名从教20余年的老教师,面对现在的孩子, “严”是真的好难,孩子上课玩手机,被老师发现,居然能振振有词的与老师顶嘴好几分钟。我也是无语……我难道错了,不该管,无视孩子玩手机,可是我的价值观、我的底线让我做不到。有时候,作为教师真的很无奈,但是,不论孩子们如何,我虽然也会迷茫,也会生气,但是,我仍然会坚守我的底线,我仍然会严格要求我的学生,他们能理解最好,不理解也没事,我坚持!我快乐!感恩与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阳明心学线上学习第8天 时间:2018年12月19日(推荐作业大群)
? 今天认真聆听了超群老师的导读、点评。对待孩子的问题,你是听话的家长,孩子就是听话的孩子,你看到的是什么样子的孩子,孩子就是什么样子的。你不能给孩子你没有的东西,你自己都没有做好家长,孩子也做不好孩子。关注当下,关注自己,活在当下,活出自己,活好自己。首先做好当下的自己,才能影响别人也做好他们自己。从当下开始,做好自己,做好手中的每一件小事!感恩大家,有你们一起学习很快乐!
阳明心学线上学习第9天 时间:2018年12月20日(点评作业)?
? 今天早上认真聆听超群老师的点评、择善。反思自己一周以来的心学的学习,以前的点评只是听听而已,这两天是认真用心去感受的。收获果然不一样,今天主要是点评的是李海兰和任水莲两位老师的作业。主要点评如何做的,阳明先生心学这两周的学习内容都是与立志有关的,立志容易,做到不易。我今天反思了一下我和我们15组是如何做到每天都能按时完成功课的。 ?
? 我每天是六点的闹钟,正好和超群老师同步,听老师分享伴随一天的快乐生活开始。 ? 开班伊始,学习组长就与检视组长沟通交流,每天的优秀作业由每一位参与学习的同学参与推荐,每人推荐一天优秀作业,这样使大家能够更多的参与学习。如果下午还有同学没有提交作业,学习组长会在群里发布期待他的精彩分享,而不是单纯的催促作业。晚上如果还有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提交作业的,我们的组长还会电话联系沟通提醒。我们只是提醒大家提交作业,而不是催促完成任务,一样的事情,换一种说法,换一种语气,沟通交流就更加顺畅了。做到就更加容易了。 ?
? 15组的所有同学,在周六都是认真完成功课的,即使周六提醒大家周日可以休息一下,周日还是有很多同学提交了作业。作为检视组长的我也是自愧不如的。在这样的优秀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我也是非常幸福的。我们一起共同影响、共同进步!
? 作为检视组长的我每天都会与学习组长沟通,互相提醒每天的功课,及时提醒大家及时提交功课。每天我们15组都会受到嘉许,组长及时把被嘉许的信息发到小组群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学习、一起分享!每天充满正能量!学习的路上一直有大家陪伴!感恩15组的所有同学!感恩超群老师每人的分享!感恩所有人!感恩万事万物!
阳明心学线上学习第10天 时间:2018年12月21日
? 当听到昨天的功课被超群老师点评时,还是小小的高兴了一下。我这人其实比较懒,不爱写东西,以前好多朋友建议我写点感悟等。我一直懒得写,这次学习阳明心学,有了这种仪式感的环境,被迫每天写几句感悟。最初就是看30字,感觉自己能做到,开始几天都是在应付功课,学了几天,渐渐发现我们组的好多人都是非常认真的样子,我也只好装一下认真。“装”的时间长了,自然就形成习惯了。每天与优秀的大家一起学习,一起做到!一起成长!快乐无比!感恩大家!
程子讲:“有求为对人之志,然后可以与共学”人如果真正立下成圣之志,就一定要会思考,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的原因是什么呢?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为他的内心只有天理而没有人的私欲,那我想要成为圣人,也就必须做到内心只有天理而没有私欲。我想要做到内心只有天理而没有私欲,就必须要去除私欲、存养天理;要想去除私欲存天理就必然要去寻找如何去私欲存天理方法;要想找到去私欲存天理的方法,就必须要“正诸先觉,考诸古训”。这样求学,才能认真而不知皮倦。
? “正诸先觉”,是指什么呢?就是如果向某位先觉者学习,就一定要专心致志,一定要听先觉者的教导,就是要听话,照做,实践。如果是我的想法和先觉者有不相同的意见时,一定要先放下自己的认知,自己的傲慢,再认真的思考,听先觉者不要轻易对他的话产生怀疑,如果学而不认真听,就等于没有听一样,如果听了,不认真去思考,就和没有思考一样,这样就等于没有向先觉者学习,其实就是和不学一样。
? “考诸古训”就是去除人欲,存天理的方法,比如四书五经都是这样,因为我要去除私欲存天理,而不知道如何去做,所以才求助于圣贤垂训。才要向他们去学习。我们学习不只是背诵书本,而更多的是要去实践并且考证先觉者的这些古训,才不会让自己所学到的只是知识,只是用来炫耀自己的资本。
王阳明《示弟立志说》原文
译文,引自 https://www.cnblogs.com/thqy39/p/5989120.html
就是立志也是不容易的呀。孔子,圣人呀,也曾经讲过:我十五岁开始发奋学习,到了三十岁才真正立志。立者,志立了。后来到了不不逾矩程度,也是志向到了不逾矩。立志怎么能轻视之呀!志向,是一个人精气的核心,人的的性命,树木的根,水的源头。源头被堵了,则流水就没了,树根不培植则树木就会死,人要是没命就会死去,志要是不立则神志不清醒。想要成为君子,无时无处不以立志为最重要的事情。眼睛认真看,没有关注其它的事物,耳朵认真听,没有听其它的。就象猫抓老鼠,鸡孵蛋一样,精神心思完全关注,而不知有其它事情,然后才能讲这个立志立了起来,神气精明,良知显现。一有私欲便能知道,自然不会容它住下。这样凡是有一点点私欲起来,就反思志向不立,这样私欲便退去;听到一点点客气动起来,就反思志向不立,客气便消除。或懒惰的心,忽心,燥心,嫉妒的心,贪心,骄傲的心,小气的心,等等的心生起就反思志向不立,这样它们就会消除。这样没有一刻间不是在关注自已的志向,没有一件事情不是在关注自已的志向。这样反思志向的功夫,就是在去私欲,有如大火烧毫毛一样,太阳一出鬼怪自然消失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