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高考迎来00后时代了吗?

高考迎来00后时代了吗?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5-10
  • 发布时间:2024-04-18 14:50:02
2018年6月7日、8日,又一批高三学生将步入高考考场,迎接人生大考。今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大多是在2000年出生,这也意味着,“00后”将正式走上高考的舞台,成为高考“主力军”。面对高考,“00后”显得比“80后”“90后”更加淡定从容,面对
内容详情

2018年6月7日、8日,又一批高三学生将步入高考考场,迎接人生大考。今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大多是在2000年出生,这也意味着,“00后”将正式走上高考的舞台,成为高考“主力军”。

面对高考,“00后”显得比“80后”“90后”更加淡定从容,面对人生未来的选择,他们有压力,也有坚持和勇气。

据统计,今年全国共有975万名高考考生,人数创下近8年来新高,比去年增加了35万人。作为一个生育高峰年,千禧宝宝们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大都在风口浪尖。

2000年是公元元年之后的第二个千年交替,加之此年又恰逢中国的农历龙年,很多育龄夫妇为了图“吉利”,都刻意选择在这一年生下宝宝。据国家卫计委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新生儿总数为1771万人,此后15年里,每年新生儿人数都未超过这一年,直到2016年开放全面二孩政策,这一数据才被打破。正因为如此,这一年出生的孩子上幼儿园、小升初、初升高的竞争都异常激烈。

“00后”的父母大多是“70后”,参加过高考,深刻认同“高考改变命运”的观点。考生徐嘉骏2000年2月份出生,他的母亲1978年出生,曾参加过两次高考。1996年,徐嘉骏的母亲第一次高考没有考上大学,第二年又考了一次,考上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会计专业。正是这次高考,定下了她事业的起点,徐嘉骏的母亲常常对他说,“高考对人的一生很重要”。

母亲的高考经历也影响着徐嘉骏。作为一名美术特长生,徐嘉骏在美术统考后没有参加任何学校的校考,而是复习文化课直接备战高考。“我想通过高考向父母证明实力。”

这两天,武汉一中的考生肖颖璇在家复习完错题,开始看一本名为《长安十二时辰》的小说。肖颖璇对生物技术感兴趣,看到华中科技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自主招生信息,就去报名考试了。目前,她已经通过了自主招生初选,只要面试通过,她将能以录取分数线下60分的成绩被录取。

国画、古筝、舞蹈、书法……和大多数“00后”一样,肖颖璇从小就开始上各种兴趣班。在高中,她当了三年校园主持人,还研究机器人,获得了全国机器人比赛一等奖。只要她感兴趣的,父母都尽全力支持。肖颖璇母亲今年41岁,和女儿一直像朋友一样交流,女儿有了进步,她会说“666”“打call”。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面对高考,肖颖璇显得从容、自信。记者问到即将高考是否紧张,她笑着说不紧张,因为“自己很优秀”。在她眼里,高考是人生中的一个小小里程碑,而人生很长,世界很大。

考生家长张文海称,考前这几天,女儿在家复习之余还看看电视、玩玩手机,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紧张。

“今年的考生,对高考是异常淡定。”武汉市第六十八中学心理健康教师程琪从教已经7年,往年每年考前都有十几个学生因为考前的焦虑、紧张来向她求助,而今年来找她的只有三四人。她曾在给高三学生的讲座上问大家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有学生回答“有生之年去80个国家旅游”“做对环境保护有益的事”,很少有人把考上什么样的大学作为自己的目标。她认为,“00后”们的物质生活比以往优越,成长环境也更加开放,选择也更多,他们大多并不以大学的等级来定义自己,看待高考显得自信、从容。

高考结束了,有哪些相关的**适合刚毕业的考生观看?

在这个高考的当下,结果和过程都很重要,毕竟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今后一段时间人生轨迹,而在过程中获得了成长丰富了人生阅历,体验到了这种紧张与兴奋。

但是,从人生的长度来看,高考无论过程或者结果就没那么重要了,在过程中确实得到了一定的成长,但是这种短暂的体验虽然当时很深刻,却并不能深入骨髓,过来人都可以回头想想,几年后,十年后,几十年后,高考时的感觉还能残留多少,可能除了紧张其他消失的无影无踪了,所以高考过程留给我们的唯一财富就是体会到了无与伦比的“紧张”。当然,这里要澄清一点,这里指的高考“过程”仅仅是狭义的过程,也就是高考那几天的过程,至于十几年来的寒窗苦读过程就免了。

高考的结果也是一样,只是直接影响了今后几年在哪读书,以及今后人生的起点,至于再以后的人生道路有着千百种逆袭的方式。

人生没有最重要的过程和结果,点点滴滴的过程和一次次阶段性的结果,才最终决定了人生的成败。

毫无疑问,高考,是我国的第一大考。自1952年,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建立以来,高考在大部分时候,都是万千考生们人生的关键节点之一。高考一般是每年的6月7、8日,就连今年的6月7日端午节,高考都雷打不动的正常进行,这足以说明高考的重要性。

首先我要推荐的,是我当年高考后公映的影片《青春派》。相比于《致青春》等一众稀奇古怪的青春片来说,这部以高考为主题的《青春派》绝对是最真实、最贴近生活并最另每个普通你我都有共鸣的影片。这部**上映时,主演董子健是货真价实的高中生,但却奉献出了一部精彩的作品。

本片讲述了一个因一段高三恋情而高考失利的大男孩的高三与复读生活,讲了他的学习、生活与成长,还有高三时候与同窗、朋友、恋人的微妙而真挚的情感。

接下来我要推荐《高考1977》。我们现在参与的高考,其实是于1977年重启的新高考。虽然经过频繁的迭代,但是大体形式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相同的是考试,不同的是考生。1977年至今,已经过了四十多年;那一代的考生,如今已经是我们的父辈甚至祖辈。因此,《高考1977》这部**,我十分推荐现在的考生来看一看。

1977年,那一年,百废待兴。在一个东北的农场里,有一些来自五湖四海,年龄、性格各异的上山下乡的知青们。得知高考恢复的消息,他们各有打算,并与农场中的各色人物一道上演了一出大时代里普通人的悲喜剧。

最后我要推荐的是,是这部去年上映的《无问西东》。事实上,有说法说,这部**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献礼**——清华啊!万千高考学子的Dream School。但是,我推荐这部**的原因,是因为它展现出了一种高考之后的思辨——当我们结束高考,进入大学,应该做些什么?去年,高考上线率达到了81%,也就是说,不出意外,大部分高考生都将成为大学生。但另一方面,全国大学生(本专科)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8%!而且,凡是大学毕业生,在自己的人事档案上的成分,均为“干部”身份。名校,是镇国重器;大学生,是国之栋梁。

本片讲了四代清华毕业生,在内忧外患的国家、战火纷飞的乱世、动荡不安的岁月、纸醉金迷的时代中,如何成长与抉择。正如清华校歌所写到的:“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