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要介绍班级的整体情况,让家长了解班集体简要向家长介绍一下班级学生的自然状况、班级各方面在年级的位置、前一阶段工作小结、未来工作计划等等。目的:让家长从宏观方面了解自己儿女所在班级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情况,把握儿女在学校中的位置和以后要做的工作。
2、简要介绍班级的优势,让家长产生归属感。简要介绍班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理念和日常管理措施,班级在德、智、体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班级其他方面的主要优势、优点等。目的:让家长对儿女所在班级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对自己儿女在这样的班集体中学习和生活感到放心。
3、公开表扬一批学生,让家长产生自豪感。对学习总成绩优秀生、单科成绩优秀生,学习总成绩和单科成绩进步幅度较大的学生;在遵规守纪、学习和生活习惯、关心班级助人为乐等方面表现突出或进步明显的学生,在文艺、体育等方面为学校和班级做出贡献的学生都要具体向家长汇报,大张旗鼓地予以表扬。
让家长因儿女的良好表现而产生自豪感,进而传导给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健康发展积极性,以及正确张扬个性、发展特长的主动性。
4、讲清班级存在的不足与危害,让家长产生责任感。比如:随意请假、走读生迟到、手机和MP3等通信和娱乐工具的使用、课外书籍的购买与阅读、生活费用的给付与学生的使用等等,让家长明白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和做法及其危害都与家长有关,邀请家长与自己一起共同担负起引导和管理好学生职责。
让家长树立起责任感,在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实现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减少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磨擦与冲突。
5、对家长如何与儿女进行良好沟通给予指导,让家长产生信任感在如何正确看待学生的学习成绩(纵向比、起伏看);如何正确对待学生青春期的“叛逆”言行(不要太敏感、要宽容);在周末如何开展亲子活动(购物、旅游);如何关心学习的学习和生活(别过细、过严、过宽)等到方面给家长以指导。
1、向老师询问自家孩子在社交方面的表现
学校教育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学生能够从和同龄人的日常交流中开始学会掌握社会技能。对其中一些孩子来说,学校带给他们的主要压力和功课丝毫无关。
因为,在父母眼里近乎完美的孩子,在学校的各种表现,不一定就受大家的欢迎。在学校里,有的同学人缘好,谁都乐意与他交往;有的同学人际关系却不太理想,没有谁愿意和他来往。而且,有的同学虽然没有同任何人红过脸、吵过嘴,但他们很少有人理会,就好像他们不存在一样。
到了中学,孩子可能遇到种种人际问题,但他们并不想在家中过多地谈论他们的社会生活,这时,老师的观察和见解却能够给家长一些启发。
2、带着具体问题和关注点
对老师来说,最难回答的问题莫过于:“我的孩子在班上的表现如何?”因为我们能交流的时间有限,老师只是想立刻知道你对孩子的关注点在哪里。家长不妨这样问:
上课听讲是否认真?是否说话?走神?搞小动作?
跟同学关系如何?
是否愿意帮助别人?
是否关心班级体?
孩子不愿意整理错题本,该怎么办?
老师都喜欢问具体问题的家长,这样既节省交流的时间,又可以保证交流的精准度。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积极配合老师和学校的工作。老师是孩子的知识传授者和道路引导者,做为家长一定要积极配合老师和学校做好工作。老师和家长一样,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老师要求孩子们做到的,家长要尽力配合。
2、家长要尽量站在学校老师的角度考虑问题。家长只有与学校积极配合,才能与学校形成帮助孩子成长的最大合力,让孩子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