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年级开始《日有所诵》每个单元有两篇古诗。
第四单元包括三首儿童诗和两首古诗。
林焕彰的《小猫》,陈木城的《瞌睡虫》,林金枝的《我家的弟弟》和古诗两首:高适的《塞上听吹笛》,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问笛》。
三首童诗充满童真童趣,孩子们对世界的好奇,对游戏的向往都通过简单文字的描写跃然纸上,让我们逐一去看看。
(中国台湾)林焕彰
午睡时
风走过窗口
摇了几下风铃
——叮当地
就走了
我养的一只
小猫是出
跳上床来
很惊奇地瞧着
窗外
那时
一片白云飘过
以为是一条鱼
它很快地
冲出去
1.孩子们你们仔细观察过天空中飘过的云吗?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谁愿意说一说。
2.小猫眼中的白云又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读诗吧。
3.师范读
4.生自由读,说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5.小猫看到这样一条大鱼,心里会怎么想,谁愿意大胆猜猜。
第一次看见这样形式的童诗,真不知道应该怎样读,只好把它照下来了。还好今年学习时就可以请教了。
充满童趣的一首童诗,把瞌睡虫来袭时,缓缓爬过耳朵、眉尖、额头的状态描写得特别入神。及时这样昏昏欲睡的状态也不忘和老师说一声,不忘用美好的形式记录下来。
1.仔细观察诗歌的形式像什么?对就像一个双眼已经闭上了的人脸,有瞌睡虫似的双眼,有高高的鼻梁……一条瞌睡虫正缓缓的爬过耳朵,眉间,额头。
2.师范读
3.生练习
4.齐读,注意语气,声音
(中国台湾)林金枝
弟弟跌倒了
擦破了皮
奶奶的眼睛像放大镜
把它看得好大好大
妈妈拿出消毒水、红药水
眼睛像显微镜。
一直检视着破皮
而弟弟的眼睛
却像望远镜
直望着
树下的游戏
弟弟是那样贪玩,即使擦破了皮,妈妈、奶奶那样紧张,那样心疼,他都一点不在乎,一点没感觉,心里、眼里想的都是树下的游戏。诗中并没有写弟弟的贪玩,但通过奶奶、妈妈和弟弟表现的对比就让一个贪玩可爱又勇敢的小男孩形象跃然纸上。
1.老师范读诗
2.学生自由读
3.试着改编
接下来的两首古诗,让孩子自己借助注释理解,以诵读为主。
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三花何处,
风吹一夜满关山。
1.胡天:指西北边塞地区,“胡”是古代对北民的称呼。
2.借同:向人打听事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1.师范读
2.生借助注释理解古诗
3.学生互相交流
4.理解后再读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
? ——《卖油翁》
一、为什么要“日有所诵”?
六年时间,6×2×16×5=960。孩子们将积累下,960片优秀的诗性文本,他们在日本间断的诵读中,舅舅感受着这些文本的音乐、节奏、趣味、内涵,不断积累,丰富语言。这就是“积学”。
六年里,孩子们通过日复一日、口诵心得的深入诵读,开启智慧、信任生命,促进精神成长,涵养出自己的美好心性。紧盯目标,心向光明,不忘初心,坚毅前行,最终锻炼出自己持之以恒的品质。这就是“修心”。
积学修心,不断提升,是儿童在成长中需要学习的最重要的内容。
二、为什么要用《日有所诵》?
他是国内最好的诵读材料
他是国内最好的诵读材料。
儿童性、经典性——选文原则
诵读《日有所诵》,可以在金子美玲晶莹剔透的文字中陶醉,可以在谢尔.希尔弗斯坦幽默风趣的语言中欢笑,可以在泰戈尔和纪伯伦简短而深刻的哲理诗中思考,可以在普里什文清新细腻的散文中,让无效的心慢慢落地……
诵读这样的文字,孩子们感受着文字的节奏和意韵,发现家自然的奥秘、人性的纯净、自我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日有所诵》每一篇选文都是一点点光亮。一天又一天的晨诵,是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日不间断的积学中,向着明亮那方修心。
循环往复,缓坡上行——内容安排
循环往复——课程文化——每周五天, 一天一篇
循环往复——套餐式——变化与重复、节奏感
缓坡上行—— ——一年级——儿歌童谣——节奏明快,趣味十足
缓坡上行——二年级——儿童诗——思维化
缓坡上行——三年级——飞鸟集——蕴含人生哲理
缓坡上行——四年级——下雨没——思考深度、思维广度
缓坡上行——五年级——新月集——认识世界。
缓坡上行——六年级——散文、神话——塑造未来。
[小学二年级的读后感]小学二年级的读后感天我读了《爱心树》这篇故事,书中讲的是一棵有爱心的苹果树很疼爱一个小男孩,孩子想玩游戏的时候,苹果树让男孩在自己身上做一个秋千玩;孩子饿的时候,苹果树让他摘自己头上的苹果吃;孩子热的时候,苹
读后感\二年级,来两
[小学二年级的读后感]小学二年级的读后感天我读了《爱心树》这篇故事,书中讲的是一棵有爱心的苹果树很疼爱一个小男孩,孩子想玩游戏的时候,苹果树让男孩在自己身上做一个秋千玩;孩子饿的时候,苹果树让他摘自己头上的苹果吃;孩子热的时候,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