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杜甫写《蜀相》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愿望?

杜甫写《蜀相》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愿望?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5-10
  • 发布时间:2024-05-12 23:45:11
《蜀相》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时创作的一首咏史诗. 作者借游览古迹,称颂蜀汉丞相诸葛亮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 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写丞相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
内容详情

《蜀相》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时创作的一首咏史诗.

作者借游览古迹,称颂蜀汉丞相诸葛亮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

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写丞相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杜甫蜀相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愿望?

表达了杜甫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想到诸葛武侯再想想自己,更是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空有一身本领却无处施展。顿时伤感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写完祠堂景色,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概括了诸葛亮为国操劳的一生。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在隆中就已设定了天下三分之势,如此远见,足见其军事才华。出山之后,他尽心辅佐刘备,匡扶刘禅,身为老臣,呕心沥血,至死方休。这两句诗是对诸葛亮人生的高度概括,写出了诸葛亮隆中对的旷世才华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之心

李白也曾写《读诸葛武侯传》纪念诸葛亮,诗歌末两句为“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诗中用鱼水比喻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又以“风云四海生”写诸葛亮出山后改变天下大势,从此三国鼎立,风云四起。杜甫与李白的这两句诗都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功劳与能力,但杜甫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显然还表现了诸葛亮的赤诚之心。他不辞辛苦,夜以继日,使得诸葛亮的形象更具人格魅力。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因此他的诗也被称为史诗。由于自己身在乱世时期,国家支离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而他自己却也无报国无门,因此常感闷闷不乐,只好借诸葛武侯吾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

《蜀相》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时创作的一首咏史诗。

作者借游览古迹,称颂蜀汉丞相诸葛亮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写丞相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