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读了《鸿门宴》你有什么感想?

读了《鸿门宴》你有什么感想?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5-10
  • 发布时间:2024-05-11 01:50:03
读《鸿门宴》,项羽和刘邦必定是主角。但本文暂且不论《鸿门宴》中项羽、刘邦如何如何,我只想说,张良是我不得不佩服的一个人。张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说他能旺汉四百年;苏轼在《留侯论》中对他的评价是“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刘邦对他
内容详情

读《鸿门宴》,项羽和刘邦必定是主角。但本文暂且不论《鸿门宴》中项羽、刘邦如何如何,我只想说,张良是我不得不佩服的一个人。

张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说他能旺汉四百年;苏轼在《留侯论》中对他的评价是“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刘邦对他的评价是: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良,一个足智多谋的智囊人物,在《鸿门宴》中是扭转局势的关键人物。《鸿门宴》中情节起起落落,我认为都应归功于张良。

“鸿门宴”是一场斗智谋的政治搏斗。在这场搏斗中,两个敌对阵营的智囊人物张良和范增,显示了各自的性格特点。张良和范增都十分机智,都看到了刘、项之争的性质、趋势和可能出现的后果,但是他们机智的表现却又各有其内容和形式。张良的才能是在使刘邦集团化被动为主动的过程中显示出来的。由于兵力悬殊,他在得知项氏集团准备即日进击的急迫形势下,为刘邦定下了“赖帐”并“叫屈”的计策。考虑到项羽好沽名钓誉和“亚父”的老谋深算,他为防万一,带去了勇士樊哙等精干的百余骑作了临机应变的准备。范增的深谋远虑则更多地表现在事先定策,席间暗算和事后预言等方面。他一眼看出好酒色的刘邦入关后“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所以就竭力怂恿项羽“急击勿失”。在“鸿门宴”上,他意识到项羽已改变初衷,为了达到消灭刘邦的目的,他立即指派项庄“入为寿”,企图击杀刘邦于座。在“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张良全局在胸、冷静沉着以及范增骄狂浮躁、心地狭窄,都得到充分表现。范增在刘邦走脱后,甚至当着项羽和敌方谋士张良的面,发出了“竖子不足与谋”的辱骂。应该说,范增的决策是符合项氏集团根本利益的,但由于他心胸狭窄,老气横秋,所以终于未能被项羽所理解和接受,也就铸成了无可挽回的败局。对于这种严重的错误,范增始终缺乏认识,一味责备项羽,以致把自己集团内部的矛盾暴露在敌人面前,日后终被刘邦利用,通过陈平的反间计,挑起项羽对范增的猜疑,落得他愤然出走和项羽乌江自刎的下场。

纵观种种,我认为张良是不世出的贤才。没有张良,不会有日后的刘邦,更不会有大汉几百年江山。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正是对张良的真实写照。

刘邦在项羽面前肯忍一时之气,才得以逃脱,他要是和项羽一般骄横气盛,恐怕早就死在鸿门了。

纵横古今,凡事忍字当头才能成大事,否则空有一勇字在身。成功不可能没有委屈和挫折。忍眼前之气,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韩信肯忍胯下之辱,蔺相如肯忍廉颇的狂言。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如果一味冲动,心里忍受不了一点怨气,眼里容不了半粒沙子,又怎么能办大事、成大谋呢?

刘邦在这方面胜过项羽,也就注定了结局。鸿门宴上,试想刘邦项羽要是对换一下,那项羽是必死无疑了。狂妄自大的他的字典里不可能有低头道歉,俯首称臣,做事果断的刘邦的字典里也不可能有妇人之仁。果然,项羽最后无法忍受战败之气,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悲壮自刎。刘邦呢?几乎可以说打了一辈子败仗,但是他照活不误。刘邦输的就是小仗,忍得就是小气,自然赢得就是大气,成的就是大事。

***一代伟人,他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原则不也是“忍小成大”吗?敌强我退,敌退我进。敌人强大时,就像刘邦面对项羽四十万大军时,忍一下,退一步,不会损失什么,然后在适当的时机予以反击。但对于项羽,死打硬拼,决不让步。可结局呢?项羽自刎,刘邦胜了楚汉战争,***成立了新中国。

小不忍则乱大谋,古人总结多少用血留下的沧桑经验,是多么富有哲理。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