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一年期末时,本学期因为新型冠状疫情,和学生一起在校时间只有短短的两个月不到时间。为了能在下学期有个更好的开始,现把本学期各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停课不停学,师生一起学
? 疫情期间,响应国家号召,待在家里搞好个人卫生之外,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当寒假结束,接到上级通知要进行网络学习时,及时宣传上级政策,并帮助家长学会在“名师课堂”网上学习的各种操作技巧,每天按时提醒学生准时听课、做笔记。并在课程结束后,根据老师讲解的内容,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对当堂所学巩固复习,做到全交全批。针对每个学生的作业,认真写出客观工整的批语。还利用每周四下午时间给孩子们上一节钉钉直播课,对一周学习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
?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深深懂得阅读、吟诵、书法对学生一生的重要性。充分利用“班级小管家”小程序,让学生每天阅读、每日诵诗、每天练字,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培养了孩子们的自律能力,更为他们日益丰盈的生命奠基。
? 我虽然没有在教室里上课,但每天跟着名师课堂学习,并认真写下听课记录,及时为自己充电,为开学讲解做好充分的准备。 两个多月来,按照放寒假时自己制定的计划,每天练习一张书法字、读几页专业书籍、写一篇文进行着。日不间断的练习书法,啃读《唐宋词十七讲》《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以及《自卑与超越》等书籍。读书是输入,是吸收;写作是输出,是表达。读完后,及时在上记录下自己的感悟。读于永正老师的文集,我写了《跟着名师学做师》14篇读后感。读了叶嘉莹老师的《唐宋词十七讲》写了5篇读后感悟。读《自卑与超越》我写了4篇读书札记。书写,不为立传,只为反观自己留下的一个个脚印;记录,不求扬名,仅图回望生命的枝头,每一季可有花朵绽放。新教育首席培训师飓风老师的这句话道出了我每天坚持的原因。网课开始,每天借助cctalk平台,享受名师大咖们的饕餮盛宴。“河南教师读书会”的“布客说”让我着迷;“云伴读”使我不孤独;“未来学校”,让我们预见更好的教育;“新教育在银河”在朱雪晴书记带领下感悟“银河”人的教育情怀;“飓风老师的新教育教室”手把手教你打造完美的教室;“大疫面前,勇敢成长――青少年生命教育”关注生命;“新教育经典”参加新教育线上开放周活动;“名师课堂”和王崧舟老师、武凤霞老师、张学伟老师等,学习语文课堂的教育智慧……网上学习观后感12篇,留下了我的学习足迹。微信群里参加了几个读书群,几个课堂研讨群、一个暮省日更群,站在团队的肩膀上飞翔。每天忙碌着,充实着。
二、关注学生成长,聆听生命拔节
? 终于开学了,见到了久违的孩子们,看着一张张戴着口罩的脸,有一种想哭的感觉,那一刻,再次体悟出生命是如此珍贵,并暗暗下定决心努力工作,不辜负时光。
? 认真研读教材教法,把所有课文重新精心备了一遍,力争在单位时间内把学生该掌握的知识传授给每个孩子,同时,根据学生实际,为他们量身打造出适合自己的作业,拒绝题海战术。
? 由于时间紧,学习任务重,为了孩子们的长远成长奠基。新教育晨诵活动,改成了线上进行,每天早上用诗歌开启一天的的学习生活,王心怡、王梓睿、石昊洋等几个同学坚持得很好,正是有了他们的坚持,也影响到越来越多的孩子参与其中,甚至也影响到其他班热爱诗歌的孩子加入到了晨诵的队伍中,让诗歌浸润着生命,我分明听到了生命拔节的声音。开学初,我就把新教育完美教室童书角提供的书籍,发到了孩子们手中,我多么希望用经典丰盈孩子们的生命。作为一名任课教师,为了取得家长的信任和理解,支持我的工作,除了及时在群内发送相关的育儿文章外,我还把发生在教室里学生的故事用教育教学随笔形式分享到家长群里,共十三篇一万多字。我所做的这些成为了家校共育之间的一座和谐融洽桥梁。
?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我认真对待每一天,对待每一个孩子,用真心、耐心、细心擦亮每一个日子,呵护着每一个孩子。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1词,是复杂的。没有叶嘉莹老师的讲解,可能词,对我来说就是不经意打开门看到郁郁葱葱的大山。它那么美,我很惊叹。看完这本书,我才发现这座山里的蜿蜒曲折,山上树木品种之多,每棵树上的枝丫都看着很自然,却又是作者经过精心安排后的一番美景。
所以,只要你想读,你一定能在里面找到些什么。哪怕是共鸣,哪怕是偶得一句你一直想表达却无法表达的心情,但你发现原来千百年前的古人已经说出了其中的感觉。这些遇见都太奇妙了。
当看到“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你是否想到了你自己在工作中流失的时间,拼命追赶的这些年,回过头来也就这些“蝇头利禄,蜗角功名”而已。
当看到“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之时,你是否也感受到了宇宙之间的唯一真实——长逝无回的真实。
遇见词,像是遇见了一种新的世界观。还是想以周颐的那句话作为结束语。希望自己也希望有人能不要忘记了古人的这份心。
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2当然,除了词能体察作者之外,最迷人的还是词的本身。在一首首词中,你似乎能看到很多古人特有的志趣。有宋代“梅妻鹤子”的林处士,隐居杭州孤山。终日养鹤,侍弄梅树。把梅花当做自己的妻子,把白鹤当成自己的儿子一般。隐居山林,孤独终老。要是,放到现代,大概会被所有人所耻笑和诟病。古时候的这种古道仙风,在现如今可能已经鲜有见到了;古时候的那种艺术才华,在现如今我认为已经无迹可寻了。虽说,现如今也有人写,但总觉得缺点味道。那种从童年时代的氛围到长成后的环境,都与从前不同。很难再创从前的高峰。仅能从这千百年前的.诗词歌赋中略感一二了。
在这些词面前,我看到了古人一颗颗鲜活跳动的心。他们似乎有着对这个世界和宇宙万物的善感之心。周颐在他的《蕙风词话》中说道:“吾观风雨,吾揽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有万不得已者在。”他们就是有这种强大的感知力,见到花能看到花后之情,看到水能想到流水之意。在他们眼里,一草一木,一个天晴下雨,或者一次暂别和相聚都是生活的情趣所在,处处都是他们的生活理想。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3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断断续续把这本书看完。
看书的时候,也有一种读了下一篇,就忘记上一篇在讲什么的感觉。但我从开始就没有把这本书当做一种实用性的书籍来读,也并未打算看完这本书就能从中学到多少东西,并且能立马应用于生活与工作。
因为读诗词的本身,在现代社会上就并不是一件功利性很强的事情。我想起《新名字的故事》里的那句话“没有意义的事物是美丽的。”到读完这本书,我才了解到这句话的意义。当我们不冲着一个目标,不冲着一个最终结果去做一件仅仅因为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会觉得格外轻松,格外迷人。特别是抱着不求回报的心态的时候,感觉自己的神经也就松懈下来了。
然而,最后这些“没有意义的事物”实际上却变成了你生命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我合上这本书时,我却觉得它比任何一本书对我来说,内心影响都要大。
在讲词之前,叶嘉莹先抛出了一个观点“观人于揖让,不若观人于游戏”。就是讲,你要观察一个人,与其看他在公众场合表现的彬彬有礼,不如看他在游戏时候的样子。
正是,这种最放松,最不经意的时候,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本心。
而词,正是有这样一种微妙的作用。词,本来是写给美丽的歌女去唱歌用的歌词。并没有吧个人理想意志都写进去。而正是在这种不知不觉中,个人真正的感情,人格本质就显露出来了。
今天看了几页《唐宋词十七讲》,对于诗词的感受我这支拙笔是写不出来的,我要写的是书里的几个词语,让孤陋寡闻的我又长了见识。
第一个词语是野人献曝。它的意思叶先生解释的很清楚,是说没见识的人提出的粗陋的建议,比喻一个人献出不珍贵的东西,用于自谦。我又在百度查询,它出自《列子》,老祖宗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
第二个词语是深文罗织。罗织的意思比较常用,深文,我是第一次见。它的意思是比较苛刻的挖掘或者歪曲文章的本意,多用来说缪用法律条文,使无罪的人有罪。它的出处没有查询到。
第三个是一句话:观人于揖让,不若观人于游戏。书中说这是一句俗话,可怜我连俗话也不知。意思是说了解一个人,看他在大庭广众之下的表现是不可靠的,因为那是他有意做出来给大家看的,端着架子的。如果在游戏时,比如赌场赌输了,他的表现更接近真实。
18.李后主的特色,是以他的锐感深情,以他的最敏锐最深挚的心灵与那种最深切的感受向外包举的,是以他自己一个人的国破家亡的悲哀包括了我们古今人类共同的悲哀。
19.南唐词的特色,是自然景物的感发,就是一点点微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就给了词人一种兴发感动,
20.晚唐五代词的演进:丰富、精微、细致、丰美、内容含蓄蕴藉。
21.理性的诗人是说对于自己的感情有一种节制,有一种反省,有一种掌握,有这样修养的能力。
22.当困难来的时候,我一定要尽我的力量去做,去承受,去负担,去努力,只是这样做就是了。
23.不幸,每个人都会遇到;苦难,每个人都会遇到。我们所能掌握的,是对于苦难的反应。
24.一个人真正的修养,你的品格,你的感情,你的操守,是要在苦难之中才能够表现出来的。
25.晏殊:理性的圆融的观照。原因:性格、生平(14岁以神童应试,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宰相。冯延巳:执着的热情。欧阳修:遣玩的意兴。
26.不幸,每个人都会遇到;苦难,每个人都会遇到。我们所能掌握的,是对于苦难的反应。
27.一个人真正的修养,你的品格、你的感情、你的操守,是要在苦难之中才能够表现出来的。
28.欧阳修能够用对美好事物的欣赏,来排遣他的哀伤,来排遣他的忧愁,有一种遣玩的意兴。
29.词这种韵文的体式,从晚唐五代发展到北宋的初期。它是从歌筵酒席之间,从本来不具有个性的歌词,发展成为能在小词中流露出作者的修养、品格、感情、学识、怀抱的这样的一种文学体式的。这种发展的过程,我以为是在应该说是词的诗化。
30.柳永把词里的感情从“春女善怀”转变成了“秋士易感”的感情。柳永喜欢写秋天的季节,日暮的景色。更妙的是他写雨,写雨后。
31.柳永除了长调的铺排、多层次的叙写以外,他的音调的流利与顿挫两种特质的结合也是很美的。
32.柳永用世的志意跟他浪漫的性情及他的音乐的才能互相矛盾,造成了他人生的悲剧。而他所写的悲慨与过去五代的小词不同,因为他从“春女善怀”转变成了“秋士易感”。他写的是秋日的景色,是斜阳日暮的景色。
33.盛唐的诗歌是以气象取胜的,气象也可以与兴发感动结合起来说是一种兴象。汉魏六朝的诗是以风骨取胜的。唐人的诗是特别能把大自然景物跟内心的感发结合得恰到好处的,博大高远。
34.苏东坡在熙宁四年(1071)通判杭州,时年37岁写词。是在政治失意以后,才以闲情闲笔来写小词的。以余力写词的态度,影响了他词的风格,表现了超旷的特色。
35.冯熙曾说:“欧阳文忠词与晏元献同出南唐,而深致则过之。淑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蒿庵论词》)
36.我们讲词,既要注重每一个词人的特殊成就,特殊的风格,也要注重词史的发展和词人彼此之间的传承、发展和影响。
37.东坡境界开阔,超旷高远。柳永不减唐人高处的兴象,常常跟缠绵的相思离别结合在一起。东坡写的只是才人志士的逸怀浩气,是词境界的一大开拓。
38.从晚唐五代的小词,发展到苏东坡,是词诗化的高峰,可以抒写自己的逸怀浩气了。
39.我们看苏东坡不要只看他的豪放,要看他的忠义的持守,他的政治的理想,他的在失意挫折之中的旷逸的襟怀,他的这两种修养相糅合所造成的一种风格。
40.中国的伟大的诗人,都不仅是写诗的诗人而已,他们都是以他们的平生行为实践了他们的人格。
41.苏东坡把自己的悲慨融合在开阔博大的景色之中,而且是融合在古往今事的历史之中了。
42. 《论苏轼词》 叶嘉莹
揽辔登车慕范滂。神人姑射仰蒙庄。小词馀力开新境,千古豪苏擅胜场。
道是无情是有情。钱塘万里看潮生。可知天海风涛曲,也杂人间怨断声。
捋青捣麨俗偏好,曲港圆荷俪亦工。莫道先生疏格律,行云流水见高风。
43. 《论秦观词》 叶嘉莹
花外斜晖柳外楼。宝帘斜挂小银钩。正缘平淡人难及,一点词心属少游。
少年豪隽气如虹。匹马雄趋仰令公。何意一经迁谪后,深愁只解怨飞红。
茫茫迷雾失楼台。不见桃源意可哀。郴水郴山断肠句,万人难赎痛斯才。
44.秦少游的词分为两类:早期,表现了一种柔婉幽微的感受;政治挫伤以后,所写的感慨身世的词。秦少游的词是“无理之语”,却是“至情之辞”。
45.凡是诗词这一类的美文,总是要注意形象与情意的结合,情中生景,景中生情,才能使读者更直接更鲜明的一种感动兴发的力量。
46. 《论周邦彦词》 叶嘉莹
顾曲周郎赋笔新。惯于钩勒见**。不矜感发矜思力,结北开南是此人。
当年转益亦多师。博大精工世所知。更喜谋篇能拓境,传奇妙写入新词。
早年州里称疏隽,晚岁人看似木鸡。多少元丰元祐慨,乌纱潮溅露端倪。
47.周邦彦是个结北开南的人物,他是集结了北宋的大成,而开拓了南宋险胜的人物。他不是以感发取胜,变成了以思力取胜。
48.辛弃疾是专力为词的,他的词写得最多,而且写得最好。相当于杜甫、屈原,是他的平生的生活、他的理想、他的志意抱负的实践。真正地把他的志意抱负写到他的词里边去的。
49.吟诵在我们中国诗才是重要的。因为我们是情感跟声音结合在一起的,这样感发的力量才自然地跑出来。
50.周邦彦词的声调常常是拗折的。
51.凡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一定以他感发生命质量的深厚博大为主要的因素。艺术的手法当然也重要,但是他真正本质的生命的厚薄、大小、深浅,才是决定他作品优劣高低的一个更重要的决定的因素。
52.长调,柳永直接,周邦彦变化出来很多的转折,很多的跳接,造就了一种传奇意味的故事性。周邦彦写词用了安排勾勒、用思力写词的;不平铺直叙的。
53.中国伟大的诗人都是用他们的生命来书自己诗篇的,用他们的生活来实践他们的诗篇的。像屈原、陶渊明、杜甫等。
54.一个人的成长是你的本性与你生长的环境的结合。
55.真正好的词都是有一份委婉曲折、含蓄蕴藉之美的词。
56.从苏东坡开始词后面的题目就慢慢多起来了。
57.从《水龙吟》可知,辛弃疾那种激昂慷慨、摧折压抑的复杂感情都是用形象表达出来的。他是借自然景物的形象,也借历史上典故的事象来表现的,这就是辛弃疾的艺术手法。
58.辛弃疾的豪放不单是两句空洞的口号,他是真的“能感之”“能写之”,是用生命去写他的诗篇,用生活去实践他的诗篇的。这正表现了他感情的深挚。
59.中国“婉约派”词的传统:把政治上的一些感慨结合到男女的爱情来写的。
60.柳永词的开拓,多用长调;多用男子的口吻,写羁旅行役的旅途所见的情景,写高远的景色。
61.辛弃疾从苏东坡,是用直接的感发把自己的襟怀志意写到词里边去的。因为辛弃疾结合了他的时代,他个人的身世的生平,所以才有伟大的词。
62.“观乎性情者,莫良于诗”,不管你的平仄格律好坏,你只要拿出诗来一看,你整个人的性情、品格、厚薄、深浅都在里边了。
63.如果只是一意去追求骚雅,有时候就反而会损伤了生命的本质。
64.姜夔词里表现出的比关怀国家的志意的感情更多更鲜明更强烈的是——爱情往事。
65.诗的好坏不在于你写的是浅白还是朦胧晦涩的,不在你是用典故或是浅俗,是在于你的作品里边有没有你自己真正的感发的力量和感发的生命。
66.吴文英在用典之中,常常加进去感发;从质实中跳出来,空灵是在高处的变化。
67.从词的发展历史上来看,周邦彦是结北开南的词人,吴文英是由南追北的词人。
68.吴文英把北宋的强大的感发的力量,放到他的词里边去了。他一方面有南宋的那种安排、勾勒,时间与空间错综的跳接,有这些周邦彦开出来的南宋的手法;另一方面又保存了北宋强大的感发力量。
69.姜白石用精思安排铺写;吴文英用锐感,用敏锐直接的感受来修辞的。
70.要把诗写好,一要有一颗活泼不死的关怀善感的心;二有语汇。
71.陈子昂所用来写咏物诗的办法,是属于比的方式,杜甫所用的是兴的方式。
72.普通读者看表层,透明性读者看到里边的最本质的作用,创造性的读者可以有自由的、丰富的联想。
73.诗歌的最大的作用,是要让你有一颗不死的不僵化的心灵,有一种善感的心灵,要“兴于诗”。
各个朝代各有其词的不同风格,同一朝代的词人也各有特色。例如,南唐温庭筠通过描述一些美丽的形象,传递一些带着传统文化的语码供人联想;韦庄有感而发、直抒胸臆,却会被事件所拘束;冯廷巳的词是带着强大的感发力量的,这也是南唐词的特色,正是他们所建立的这种词的特色影响了北宋早期的两个很好的词人,一个是晏殊,一个是欧阳修。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的开头就提出来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杜绝者在此”。境界就是说一个世界,但这个世界不是我们大千世界的种种的现实的世界,这是作品中的一个世界。
从冯廷巳到晏殊、欧阳修这几位词人是最合于王国维以“境界”评词之标准的作者了,最能表现这一份词中感发的本质。
晏殊的特色表现的是一种圆融的观照,是一位理性的词人。理性并非指每天总想着得失利害、如何占别人便宜,不是这种狭隘的浅薄的人自我利害的计较。真正有理性的词人,是对自己的感情有反省的。人的用情态度不同,有的人的感情像一团柴火,烧起来火苗挺高,可是乌烟瘴气也都冒出来了;有的人的感情像一片水晶,那么晶莹、那么皎洁、那么坚固。
每个人用情的态度是不同的,每个人感情的本质是不同的。理性的词人是指对自己的感情有一种节制,有一种反省,有一种掌握,有这样修养的能力,才是理性的词人。
一般说起来,表现思想性、理性的词人比较少,晏殊是一个极端特殊的人物。他十四岁就赐同进士出身了,是位神童,后来在宋朝官至宰相。我们看他在做宰相的时候,他处理事情有 理性的裁决,他的词里边也表现了这样一种理性,可是,他同时也是一个锐感的诗人。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