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待遇,现在有影响只是在参加工作的时间上有一个特别的规定,就是知识青年参加工作的时间从下乡之日起计算。没有其他的特殊规定。
作为一个历史事件,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待遇,可以分为当时的待遇和后来的待遇两个方面。
当时的待遇,以1973年李庆林写信反映知识青年生活艰辛,毛主席回信表示全国此类事甚多,宜当统筹解决为节点,此后下乡的知识青年,国家供应一年的生活费和口粮。安置下乡的单位和接受下乡知青的农村,共同负责解决本单位知识青年的基本生活条件。一年以后,知识青年的生活与本村农民相同。但知识青年可以优先参军,参加招工。下乡两年以上的,可以参加所有的招工。
后来的待遇,是国家关心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工作待遇。上世纪80年代末,国家有关部委发文件规定,1968年以后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工作经历,从上山下乡之日起计算。
因为80年代初,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已经全部回城,由**和企业共同负责安置,所以,参加工作的时间从下乡之日起计算。
除工作经历的规定之外,当时在劳动就业安置、参军等方面,也要求尽量解决下乡知识青年的实际困难。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已经过去了30多年,现在这个群体已经走到了退休的阶段,即使是70年代末下乡的知识青年,现在也基本上都到了退休的年龄了。
国家对当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没有其他更多的待遇规定。
不急不躁一定能走好
针对大学生“村官”面临二次选择的现状,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孝正说,**已经给出了7条出路,虽然不能照顾到每一个“村官”,但已经够了。当了“村官”,考公务员可能是2000人里选200,不当“村官”呢?可能是2万人里选200人。因此,到期的“村官”要调整好心态,勇者无惧。事实上,大学生比村民更有见识,发展好村域经济,既是带领村民致富的门路,也是“村官”们的最好出路。
周孝正说,他曾在“上山下乡”时期在北大荒种了10年地,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走上治学的道路。比起来,现在的大学生“村官”条件要好很多,不急不躁,一定能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