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着,盼着,元宵节终于来临了。每家每户都高兴地品尝着汤圆,兴奋地赏月、观花灯,我们家也不例外。吃完汤圆后,我们和妹妹欢欢喜喜地来到了红亭花园赏月。马路上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车水马龙,车上的人们穿着各式的衣裳,汽车像一条长龙在马路上飞驰。天气十分晴朗,月亮高挂在深蓝色的天空中,银光洒满大地,到处喜气洋洋。
我抬头看了看圆如玉盘的月亮,那么大,那么亮。我仿佛看到了嫦娥翩翩起舞时飘动的裙带,一只可爱的兔子蹲在她身边,吴刚在砍桂花树时挥动的斧头和滴落的汗水……
啊!这里真热闹啊!红亭花园张灯结彩,有的小朋友是和爸爸妈妈陪伴出来,你瞧!他们手里提着栩栩如生的花灯,脸上绽开了灿烂的笑容,有的还三五成群地在比花灯呢!花灯的形状可真多,有花草虫鱼、十二生肖、奥运福娃样子的花灯等。还有的小朋友举着各种奥运福娃形状的花灯。花灯真是各式各样、千姿百态,有的是象征吉祥如意的吉利灯,有的是深受孩子们欢迎的各种动物或卡通人物形象的塑料彩灯,有的是古老的纸宫灯……各种各样的花灯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象征着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特别是吊在小商铺门前那几盏大红宫灯,它的罩上写着“财源广进”、“吉祥如意”、“元宵佳节”等吉祥词句,为红亭花园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气氛。
我们来到中山公园,那里正在举行的元宵潮汕文艺表演活动人山人海。现在正在表演的是传统节目舞狮呢!围观的人群水泄不通。你看那两只“狮子”多雄壮高大、威风凛凛。“啊,两只狮子咬起来了!”我兴奋地喊道。两只狮子这边进三步,那边退三步,这只狮子抖了抖身上的皮毛,那只狮子趁机死死咬紧,这边的狮子马上反攻:瞅准了那只狮子,咬住了它的颈部……斗得不可开交、互不相让。大家都拍手称好,我更是把手掌都鼓红了。这时,两只狮子迈着步伐,昂首挺胸地走进人群,向我们套近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操着浓重的潮汕口音,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们潮汕的传统文化就是精彩。”大家听后全都乐开了……我回想着老爷爷说的话,心里默念着:我们潮汕儿女都应该为我们潮汕的文化而感到自豪,我们更应该为它争光、添彩啊!
我们来到灯谜台前,这里更是热闹非凡,谜台上挂满了各种谜语,其中一条谜面是:“红的瓜,黄的瓜,节日一到满节挂。”我把目光转向五光十色的花灯,心想:那“红的瓜,黄的瓜”这些花灯不就像“红的瓜、黄的瓜”吗?元宵节街上都挂满了花灯。谜底一定是花灯。我对工作人员说:“是花灯,对吗,阿姨?”阿姨说:“小朋友你答对了,这是你的礼物。”我手捧着礼物,沉浸在无比欢乐和幸福之中。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就9点多了。我们只好走出了中山公园,回家了,今晚真是一个愉快又难忘的元宵之夜。
八月十五中秋节,有许多有趣的活动,如:拜月娘、荡秋千、游“月娘”、燃烟堆、烧瓦塔、观神。 荡秋千,预先在空旷的草地上搭起高达两层楼的单双座秋千和“十”字秋千。棚顶四周拉起一道道绳子,挂满五颜六色的绸花彩带。
当银盘样的月亮(俗称“月娘”)升上中天,穿着节日盛装的少男少女便纷纷聚集到秋千前。按这里的风俗,女的不能荡秋千只能观看。能大显身手的,就是小伙子们了。他们争着荡秋千,比赛谁荡得高,转得快。
在围观者的欢声笑语中,单座和双座秋千向月娘抛出一道道彩虹,“十”字秋千腾空飞旋箍着一个个花环。荡得最高转得最快的便是少女心目中的英雄好汉,从而获得她们的爱情。等到来年元宵,有的已双双上街观灯,成了恩爱的小夫妻了。
天真无邪的童男童女们,自从讶讶学语,就缠着奶奶讲月娘的故事。月娘成了孩子们金色的梦。于是到了中秋节,大人们就用竹子劈成材蔑,扎成了脚盆大小的骨架子,用毛边纸糊成一轮满月。中秋夜,孩子们就在“月娘"肚子里点上蜡烛,扛在肩上,手舞足蹈悠游在朦朦胧胧的深巷中。老远看去俨然是月娘落下凡间。金色的梦变成童男童女们捉得住摸得着的现实,这就是有趣的游“月娘”。
这天晚饭后,妇女们沐浴更新衣,忙着在能望见月娘的天井、门楼、厅前摆起桌子,扎上绣满祥禽瑞兽富贵花卉的床裙,把洗干净的水果、云片糕、月饼摆上去;男人在一旁用红纸剪成各式各样吉祥物,一一贴在糕饼、水果上面。一切停妥之后,就点上红蜡烛,焚上高香,开始恭候月娘升上中天。
入秋之后,成熟的柚子、青皮梨、红梨、菠萝、香蕉、林檎、龙眼、杨桃、红柿、牛心柿等竞相上市,琳琅满目的水果自然就成了中秋拜月的佳品。因此中秋节又被人们称为“水果节”、“斋节”。
月饼主要有二种:一种拌猪油称作朥饼;一种拌花生油称作清油饼。朥饼以潮州市郊意溪镇烤制的为上乘。意溪镇又以“范合盛”号的朥饼为
最著名。范合盛号的绿豆沙,据说要盛于陶制大水缸埋于地下,“退火”至隔年方取上作馅。意溪朥饼皮薄而脆,馅滑腻清凉;包装也很有特色,用陶钵盛 装,上面用印有金字商号的大红纸封口,显得格外古朴,人人喜欢把意溪朥饼当作拜月的佳品。一到中秋前夕,除了商店,大街小巷到处摆摊设点卖朥饼,街上的行人,无论篮里盛的、袋里装的差不多都有朥饼。从前穷人省吃检用也要买上几块,实在买不起的会感到羞愧难当,拜月娘时泪流满面,再三请求月娘恕罪。供品除了水果、糕饼,还必须供蒸熟的芋头。
除了拜月娘,有的农村还要烧瓦塔、燃烟堆。早晨,孩子们起床之后,到处拾瓦片、砖头,然后抬着、挑着、抱着送到长辈指定的晒谷场上集中,由富有经验的大人把这些瓦片、砖头砌成一座空心塔。塔高一丈余,塔围一人不能合抱,下面还留出塔门,只是上面没有造塔刹。然后把各家各户派来的稻草、劈柴、青金树叶填进塔里。月上中天,当村里妇女们在案前对月祷祝、火化元宝时,一位长辈就在塔门点起了火,慢慢地,塔顶蹿出了一串串火舌。为了助燃和增加色彩,人们不时你一把我一把地往塔里撒食盐,爆发出一阵辟哩啪啦的响声,不一会,火舌变成了火龙直冲霄汉,映红了半个天边。孩子们绕着火塔又唱又跳,大人们喝茶吃糕饼,谈古论今,直到瓦塔烧成了通体透明闪闪发光的金塔。至于燃烟堆,就是各家各户把稻草、劈柴分别在村里几个地方堆成小山似的柴草堆,拜月结束时,也象烧瓦塔一样把柴草堆点燃。
中秋之夜用意溪朥饼、芋头拜月娘,烧瓦塔,燃烟堆,都是这里古老的传统活动。据说它有一番不凡的来历,这要追溯到元代。那时,潮州人把元兵称作元番或胡人。传说元兵攻进潮州城之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实行联户制三家一保,每三家人供养一个元兵,只准养胖不准养瘦。还规定三家人晚上不得关门,任由元兵随意上哪家睡觉。更不能容忍的是谁家娶媳妇,新娘头天晚上只准与元兵同房睡觉。百姓受尽欺凌忍无可忍,就在八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拜月娘的供桌上都多了一盘朥饼和一个蒸熟的芋头。原来这是起义者事先安排好的,朥饼底下垫着一小块四四方方的白纸,乍看似乎是防止油渍出来,其实上面写了个“杀”字,暗中传递消息,约定拜完月娘请元兵吃朥饼时,一见“杀”字,男女老少一齐端起烛台、香炉、棍棒、菜刀痛杀元兵。结果—夜之间,十恶不赦的元兵全被斩尽杀绝。农村因为村落分散,为了便于统一行动,只好以烧瓦塔、燃烟堆为号。芋头取“芋”字与潮州话的“胡”字谐音,拜芋头是鼓舞百姓树立砍下胡人头颅打败元兵的信心。
直到现在,人们在中秋节还耍拜朥饼、芋头;有些农村,各家各户也还有自愿抱出稻草、劈柴堆在一起,燃烟堆和烧瓦塔的习俗。
潮汕人民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灶神上天”后,便开始忙碌准备过新年。家家户户对屋里屋外进行大扫除、重新布置、装修;蒸制红踩桃、鼠曲踩等各式品;购买年货、新衣;理发、美容。到了大年三十日早大宰“三鸟”,购买祭祀物品。吃过午饭后,全家大小都要休浴,穿新衣,祭祖先,贴春联,挂灯笼,贴照壁符。是晚设炉于厅,全家人围着炉子吃团圆饭。一家人不论平时分散在多远的地方,都必须赶回家来团聚。“围炉”后,长辈要给小辈们发“压岁钱”,能挣钱的小辈也要给长辈送红包,称为“压腰兜”。这一天不能吵闹,不能打坏盘、碗等器物,若打坏了说诸如“击开嘴,大富贵”等吉利的话来弥补过失,象征着全家一年自始至终圆圆满满。家中的水缸要装满水、米缸要装满米,以 象征“年年有余”。是夜灯火通宵,家家户户合家守岁,等待新年的来临。
农历正月初一为岁之首,称“春节”,古称“元旦”,俗称“过年”。是日一大早,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穿新装,燃放鞭炮,拜天地祖宗、祭祀祖先。祭祀祖先时要用素食作供,因为据说此日弥勒佛坐位,故用斋餐。此种习俗流传很久,清顺治《潮州府志》云:“元日,祭用斋。”清乾隆《普宁县志》曰:元日,把祖先用素,韧二把祖先用荤。”接着全家入亲亲热热、和和气气吃早饭,下辈向长辈祝福,长辈给下辈寄以期望。吃过早饭后,父母就携带儿女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凡到亲戚朋友家拜年,都要拿潮州柑去。因柑比桔大,故取名大桔,而桔与吉同音,用谐音会意法,就成了“大吉”。大桔表示吉祥。带多少大桔没多大关系,但一定要偶数,不能奇数。而主人家的茶几也总要放着一盘红绿相间的大桔、摈榔(今用橄榄代),另加糖果,迎宾敬客。关于潮汕用摈榔的风俗,府志、县志都有详细记载,清乾隆《潮州府志》云:“不设槟榔,便称简慢。”因摈榔和宾郎同音,含有宾客的意思,所以“摈榔大桔”谐音便成为“宾临大吉”,是互相致意,互换吉祥的一种礼节。客人进门时,相互说些“新年如意”,“恭喜发财”之类的吉利话。主人要请客人吃橄榄、糖果,喝工夫茶(揭西客家还有敬以“擂茶、米程”之俗),并互换大吉,还要互送小孩“利市”(红包)。接着主人备酒设宴款待客人,俗谓之贺正。清嘉庆《澄海县志入“各设酒看相邀饮。谚云‘正月酒,家家有’”。
春节是圣日,因此在潮汕有许多禁忌,如不要扫地、不要洗衣服,怕钱银失去;不要在用膳时使用长短筷,否则过渡时就会搭不到船;不要吃粥或饭汤,否则出门会遇上天下雨;不许说坏话、骂人、打架,如果甲家孩子打或骂乙家孩子,甲家家长要拿一对大桔上门道歉,祝愿人家逢凶化吉。
潮汕特色作文800字如下:
潮汕,一个富有独特魅力的地方,它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美食文化而闻名于世。
潮汕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这里曾经是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潮汕人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他们热衷于崇尚祖先、敬重长辈,这一传统在潮汕的建筑、音乐和其他艺术形式中都有所体现。
潮汕建筑风格独特,如潮汕民居、潮汕庙宇等,它们以其精美的雕刻和富有历史感的建筑风格而著称。此外,潮汕音乐和潮剧也是深受当地人喜爱的艺术形式,它们以其优美的旋律和生动的表演而著称。
潮汕的自然风光也是非常美丽的。这里有许多美丽的景点,如潮州古城、汕头南澳岛等。这些景点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在潮汕的海边,可以看到碧海蓝天、白浪沙滩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潮汕的美食文化也是非常丰富的。这里有许多美食,如潮汕牛肉火锅、潮汕卤味等。这些美食以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口味而备受游客喜爱。在潮汕的街头巷尾,可以随处看到美食小摊和餐厅,它们以其诱人的美食照片和口碑推荐而吸引着无数食客前来品尝美食。
总的来说,潮汕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美食文化。如果你有机会来到潮汕旅游或者品尝当地美食,一定不要错过这个机会,相信你会被这里的一切所吸引。
在未来的发展中,潮汕需要继续保护和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同时也要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高城市品质和生活质量。此外,潮汕还需要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扩大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商前来投资旅游和贸易。
在潮汕的旅游方面,当地可以加强旅游线路的规划和完善,推出更多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活动,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同时也可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共同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品牌和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在潮汕的美食文化方面,当地可以加强对传统美食的挖掘和研究,推出更多具有创新性和特色的美食产品和服务,提高美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也可以加强与国内外美食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潮汕美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潮汕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潜力的地方。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相信未来的潮汕一定会更加繁荣美丽!
12月9日,正式踏往回乡之路。就这样,我迈着兴奋的脚步,抱着些许期盼、些许紧张的心情上路。
祖国你好!
好不容易熬过了一整夜都枯坐着候机的漫长夜晚,成功登上飞往深圳的班机时我已显得疲惫不堪。向来追求高素质睡眠的我在灯火通明、人声吵杂24小时不打烊的快餐店里睡着的几率低于螳臂阻挡车轮的成功率,是以一上机我立马软倒在座椅上,不顾一切的跌进梦乡找周公补课去了。
也不知过了多久,迷迷糊糊半梦半醒间的我被播音员那突如其来极富磁性的声音拽回现实。飞机下降的速度越来越急,距离地面越来越近,地面的景物也越来越清晰。眼看着一条条纵横交错原本犹如丝线的道路逐渐变成宽带,一个个川流不息虫子般的车辆逐渐放大,我心里的那兴奋之情也逐渐膨胀。“十、九、八……三、二、一”。。。随着我心中默念的倒数声结束,飞机着陆于深圳宝安机场。
步出舱门,迎面而来的是一阵清爽带有丝丝凉意的习习微风。第二次踏在祖国大地上,我沉默地爆发了,一股气贯长虹势如洪钟的声音在我内心深处尽情激动的呐喊:“祖国,你好!!!”
谁不说俺家乡好?
显然,机上那短暂的休憩并不足以弥补我整夜的失眠。出了机场上了开往汕头的大巴,我顺势的把头往后靠,继续约会周公去了。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自然反应,就在大巴抵达汕头的那一刻,我毅然的把那重如千斤的眼皮撑开。眺望着窗外家乡的美好风光,一草一木一景一物看着的都感到倍儿亲切,在那一瞬间我是多么的渴望下车呼吸下故乡的清新空气,感受下祖居地的人文气息。
好容易盼得车子抵达酒店,听着服务员亲切的潮汕口音,我奇迹般地居然大致听懂了这不算熟悉但绝不陌生的潮汕话。耳边响着颇具特色音韵优美的潮汕话使我沉浸在莫名的喜悦中,我终于明白和体会了乡音无改的意义意境。后天的出生地绝对改变不了自己的根和文化,我是潮汕人,我属于潮汕!
晚餐过后我向领队老师借手机给我姐打电话。听见了久违的声音,实在是感慨万分。那亲切熟悉的声音顿时温暖了我的心,这突来的感触让我有点想哭的感觉。可惜当时用的不是自己的手机,后面又有人排队等着给家里报平安,不好意思聊得太久,耽误了人家。闻其声如见其人,虽然只匆促的和姐姐聊了几句,我也心满意足了,当天晚上我带着欣慰愉快的心情,步入了梦乡。
骏马奔驰保边疆
第二天基本上都是呆在汕头青山年活动中心里听讲座和上潮汕方言培训课。到了第三天我们才有机会到潮汕三市的各大历史文化古迹景点参观。在前往这些名胜景区的途中,发生了个小插曲,而这首插曲居然会成为贯穿整个行程的主旋律也是令人意想不到的。
这一切起源于我们在大巴上看的节目:《南昌新中原大剧院**之夜》。此节目精彩之极,笑料不断,花样层出,虽然主持人过于贫嘴,频开黄腔,但绝不低俗。其中有个环节主持人邀请观众上台来玩游戏,游戏规则是要跟着主持人所唱的歌词表演跳舞。随着《骏马奔驰保边疆》的前奏响起,表演者一个个模仿起骏马奔腾的姿态,***扛枪的雄姿……当主持人唱到“挤奶的姑娘”时,全车人都趴倒了。大家笑得上气不接下气,就差点没岔了气,当时唯一的动作就是捂着肚子在喘气。
打那以后这首歌就在咱们团里迅速地传开来了,其受欢迎程度已达到了逢人见面就开口高歌“骏马~~~~”的地步……
我和我的祖国
时间就这么悄悄地从我们指缝中溜走了,这些天美好的点点滴滴都化成了不可磨灭的记忆深深地烙在大家的心里。十天的同欢共乐,十天的共同度过,由原本的陌生渐入熟悉而最终建立起彼此间不可动摇的友谊,大家能在自己的家乡相逢相识至相知也算是种难得的缘分。
12月18日凌晨,我们正式离开汕头前往深圳机场。飞机于上午11时起飞,在那一刻除了心里头的那一丝惆怅和不舍之情,我没显得过于激动。因为,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生活在中国大地上,并在那写下我人生中最辉煌的一页,渡过最巅峰的时期。飞机越升越高,我望着窗外,目送着祖国大地离我越来越远,直至被云层淹没。看完最后一眼,我终于把目光收回来,合上眼帘,而我脑中始终荡漾着这一首歌: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在潮汕的祭祀礼仪风俗中,几乎都用上“五碗头”,即固定的五碗菜,丧礼如此,一般的典礼也如此,或者用五果、五牲。有的祭典万分隆重,祭品放满桌面,“五碗头”也必须摆在最上端,成了主角。连嫁娶之时,新郎新娘出门与进门,吃的也是不变的四菜一汤五碗菜。有的地方是六碗菜,取其双数。
为什么祭祀礼品,不多不少,一定要五样?潮人对“五”字怀有一种神圣感。这首先来自远古先民对自然界的解释,为“五”乃介于一——九这九个序数中间,谓之中数,处理问题是最适中的。因此,赖以生存的粮食“稻、麦、豆、梁、菽”叫“五谷”,所居住的地面有“东、西、南、北、中”称“五方”、“五土”。人们常说的五路财神,也和这一概念有关。时序有五:春、夏、长夏、秋、冬。颜色也有五:红、黄、青、白、黑。五行金、木、火、水、土。五音宫、商、角、徵、羽。五味咸、甜、酸、辣、甘。人体有五官、五脏、五内。佩服人的时候,便说“五体投地”。称赞人有学问,叫“学富五车”。还有人的五种感情“喜、怒、哀、乐、怨”叫“五情”。所有这些,都是互相对应,相生而成的。《黄帝内经·素问》也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是人的基本需求。
对人类社会,古人也往往用“五”来分类。《易》系辞:“天数五、地数五”。故周天子设五司,曰“司徒(管户口)”、“司马(管兵马)”、“司空(管工程)”、“司寇(管刑罚)”、“司士(管官吏)”。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称为“五伦”。天、地、君、亲、师称为“五服”。爵位分为五等:公、侯、伯、子、男。禄位也只传五世,“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五礼”指古代的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人的五种道德修养“仁、义、礼、智、信”,叫“五常”。此外,刑罚分为五等:墨(黥面)、劓(割鼻)、剕(刖足)、宫(男子割势)、大辟(杀头),称为“五刑”。《礼记》也有“五祀”之说,日产、门、井、灶、中灵。中灵即屋子中央。人们所向往的“五福”曰寿、富、康宁、修好德、考终命。还有历史上的“五帝”、“五霸”以及“五虫”之说。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许多事物跟着不断深化。譬如官吏,已从古人“五司”,变成“六部”、“九卿”……对自然界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五色已成了“七彩”。只有潮汕人,始终固守“五”分法。对社会上形形**、纷繁复杂的人事,往往一言以蔽之:“五色五号”。
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以下是我整理的潮汕元宵风俗作文,欢迎阅读!
篇一:潮汕元宵岁逢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亦称“上元节”,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相沿被潮汕人家认为是张灯结彩、欢庆大团圆的节日,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的美好良宵。上元是春回大地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夜、元夕,潮俗称“十五夜”。古代是一年之中最迷人最热闹最“放夜”的灯火通明时光。这天夜晚不但明月皎洁,而且千家万户灯火璀璨,闪闪烁烁,故又称“灯节”。清·同治元年(1862年),潮阳知县陈坤监生咏《潮州元宵》诗云:“上元灯火六街红,人影衣香处处同。一笑相逢无别讯,谁家灯虎制来工?”江南风流才子唐伯虎也留有盛赞元宵灯节脍炙人口的绝妙诗句:“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笙星歌赛社神;不展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诗文道出了红男绿女闹元宵的动人情景。
潮汕人闹元宵文化娱乐·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千姿百态,富有特色,引人入胜。各地除传统的花灯外,还有燃放烟火、动物舞蹈、弄狮舞龙、扮涂戏、扭秧歌、广场戏、抽影戏、荡秋千、猜灯谜;还有蕴含着民风民俗趣闻的“坐大菜”、“推厕墙”、“抱大猪”、“求喜物”、“做丁桌”、“挂榕树枝、竹梢于门上(俗称榕竹插门)”、“赌糖狮”:,潮家祭祖还必备有甜粿、酵粿、菜头粿各笼,俗称“三甑齐”。尤其澄海樟林古港家家户户都要做鼠粕粿美食和馈送亲朋好友品尝,此粿桃最惹海外潮人乡思。元宵之夜,阖家团圆,举宴把盏吃“合家欢”,在盛馔佳肴的筵席上,蚶、蒜、鱼是必不可缺的美食,蚶壳古代是代表钱币的意思,吃蚶意味“有钱算”;食蒜象征诸年吉祥如意“会合算”;食鱼祈求家财富裕,年年有余等’祝愿。
原来潮汕元宵节也有也有这么多的习惯呀
篇二:潮汕元宵正月十五是普天同庆的元宵节,潮汕地区的庆祝活动尤其热闹,主要活动内容包括游花灯、猜灯谜、舞龙(狮)、吃汤圆等。潮汕人元宵游花灯的热闹在史料中早有记载:明嘉靖刻本潮剧《荔镜记》“睇灯”一折,就说“三街六巷好灯棚”;清嘉庆《澄海县志》说:“今俗元夜,各祠庙张灯结彩,竞为鳌山,人物台榭如绘……竞赛花灯。”
事实上,如今潮汕人闹元宵的时间已不拘泥于正月十五这一天,庆祝活动(如庙会)往往贯穿前后。在村落多的乡镇,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德高望重的老人出来牵头,组织各个村落派出自己的舞龙(狮)队伍参加迎接神灵的集体**,而**队伍到达某个村落的那一天就是该村落“热闹”、拜祭神灵的日子。此外,一些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的比较好的`乡镇还会在这段时间组织联谊篮球赛,既活跃气氛,又起到加强村(乡)之间的沟通的作用。
篇三:潮汕元宵元宵节又称上元节,这是因道教信奉三官神(天宫、地宫、人宫),以正月十五为天宫当令,称上元节,祈望天宫赐福。潮汕各地元宵风俗活动内容大都有吊花灯、游花灯、舞狮、猜灯谜、吃汤丸等。其主要内容在灯,故又称灯节。它有最浓厚的游乐色彩,故称闹元宵。
潮汕的元宵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隆重节日。旧俗的游神赛会都集中在元宵前后进行,活动时间长、项目多,民俗文化色彩更为浓烈。改革开放之后,各地**倡导在这段时间开展各种健康的迎春文化活动和对内对外的联谊活动,使这个节日更具时代色彩和积极意义。
元宵游花灯,历来盛行。明嘉靖刻本潮剧《荔镜记》“睇灯”一折,就说“三街六巷好灯棚”。清嘉庆《澄海县志》引旧志云:“十一日夜起,各神庙街张灯、仕女游,放花爆,打秋千,歌声达旦。”又说:“今俗元夜,各祠庙张灯结彩,竞为鳌山,人物台榭如绘……竞赛花灯。”最盛名的当推潮州。清初潮州青龙庙兴起之后,每年游安济圣王一连三夜,花灯鼓乐,满城如醉。每次在第二个晚上,齐集北门箭道评比,年复一年,精益求精,使潮州花灯闻名海内外。潮州民歌有《百屏花灯歌》,可见潮州赛花灯之盛。
除大型游花灯盛会之外,家家户户都挂喜灯。自十三日起,到宗祠神庙去挂灯笼,十五日将灯提回挂于家门,称为兴灯。“灯”与“丁”同音。旧俗都想“人丁兴旺”,便于元宵节在灯(丁)上大做谐音取意的“兴灯(丁)”文章。现在的元宵赏灯,基本上已没有了这种内涵。在城镇和一些文明建设搞得好的农村,已经摒弃旧俗,代之而起的是各式各样的商业广告霓虹灯、机关团体的装饰性照明灯、公园和马路的满天星和孩子们玩赏性的装有干电池的各式提灯。各家各户多有彩灯,也有依传统挂上装有电灯泡的红灯笼的。各市县也举办大型花灯展,火树银花,五彩缤纷,旧瓶新酒,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