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数学理解能力差是可以进行训练培养的,简单的来说就是对数学出题的小套路理解不透,个人感觉多做一些思维方面的奥数题对孩子有相应的帮助,数学说白了理解题目,是要多做多练的,看的多了,做的多了,理解能力自然会提升的!
我国着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正确的引导方式肯定能让孩子的数学思维得到提升跟培养,让孩子学会认真的观察加上仔细的分析必然让孩子理解能力大大得以提高,所以说加油吧!
具体改善攻略:
1、重视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凡跟数字有关的事情,都蕴含着数学知识在内,由于二年级孩子的抽象思维并不发达,家长可以从孩子最熟悉的场景入手。
比如,热馒头的时候,让孩子判断一下,需要热几个馒头,孩子会考虑几个人,每个人吃几个,一共吃几个,用数学语言描述一下,就是一次很好的帮助孩子学习数学的机会。
2、重视孩子的数学阅读能力
很多人可能觉得阅读能力和数学无关,但并不是这样的,阅读能力不佳的,在审题一关就会出现问题,至于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也就正常了。
家长在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时候,可以用寓言、通话等,给孩子阅读的时候,要引导孩子去思考,都有谁,做什么,什么地点,什么时间,经过如何,结果如何。孩子通过这些锻炼,阅读理解能力就会逐渐提升,理解力自然也会得到提高。
3、锻炼孩子的逻辑能力
这个阶段是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家长要加强孩子的逻辑思维锻炼,而逻辑思维锻炼最重要的是从日常生活对话入手,比如家长要多用因果句式;
多引导孩子述说或观察一件事物的时候,按照一定顺序,从远到近,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等等;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也需要跟孩子强调先后顺序,比如先洗手再吃饭,先刷牙再睡觉等等。
我感觉,二年级孩子数学理解能力差时家长不要一味的责怪,否则只会激化矛盾成绩继续下降的。同时孩子学习的内动力很重要很重要的,家长不要一味执着于孩子数学的学习及成绩。
培养孩子好的兴趣习惯、品格以及对人生规划认识都会让孩子对数学有重新的认识从而自愿的去学习的,比如可以让孩子检查读诵传统经典,说不定也会有意外的惊喜呢。
您还可以试着让孩子:
1、笨鸟先飞,课前认真预习。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在上新课之前进行预习,让孩子对要学的课程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这样在老师讲课时更容易听懂。
2、上课认真听讲,全心身投入。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课,是学习的主要方法。要鼓励孩子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跟上老师的讲课节奏。有的孩子上课时不认真听讲,课后却去参加各种补习班,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3、多练习题,熟能生巧。做得多了,慢慢从中总结做题技巧,成绩就会慢慢提高的。可以买一些辅导书,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多做做题。
4、找出错题,善于总结。准备一个错题本,将做错的题誊写在上面,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做错?应该怎样做?找出课本中的相关内容再复习一遍,把基础知识学扎实。
如果您和您的孩子做好上述几点,数学理解能力一定会慢慢提高的。不要怕麻烦,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加油!
问题一:二年级数学学习内容有哪些? 从课前、上课、作业、阅读等几个方面对二年级学生提出应重点培养的学习习惯方面的内容。
1、课前:
学生须将数学课本、课堂练习册、演草本、学习用具等准备好并摆放在课桌上;在老师指导下,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并复习与本节课有关的旧知识。
2、上课:
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想,分清重点、非重点;以一定速度默读,边读边思考;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问题要完整,学会完整地口述解题思路;能独立思考问题,思考时有条理、有根据,敢于质疑问难;能用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回答问题。小组内学会发挥集体智慧,理顺总结探究过程,小组之间互提建议,在交流中互相学习。
3、作业:
先复习再作业,看清楚题目要求,弄懂题意;作业整洁,书写工整、规范、美观;按时独立完成作业,无抄袭现象;做作业要专心,不边做边玩;能按要求进行检验,掌握验算的一般方法,中高年级做到自觉验算,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合理地进行验算。
4、阅读:
阅读有详有略,有重点、非重点之分;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地阅读自己喜欢的数学课外读物。养成自觉阅读教科书和课外读物的习惯;阅读后同学之间能互相交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喜欢钻研数学问题。
在实施中,每位数学老师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上、中、下三类,按照三个层次对他们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一个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对于后进生,教师要针对其不良的习惯,如,计算不仔细,读题不认真,上课不听讲等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多接触、多辅导、多鼓励他们,从改变不良的习惯入手,以养成良好的习惯为突破口,促进其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现从下面几方面对二年级学生数学阅读提出具体的要求:
二年级:
①会看懂课文中的注解、法则、结语,并能用准确的数学术语正确表达计算方法、解题思路。
②在阅读过程中初步体验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
③初步养成在阅读课本后试做课后习题的习惯。
④在课堂上初步学会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并学着针对自学提纲展开对例题的讨论。
⑤初步学会默读课文。
⑥初步培养克服学习中困难的意志。
问题二:小学二年级数学有哪些内容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
上册目录
1.长度单位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认识米 用米量
认识线段
画线段
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
2.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加法
100以内的数的加法(不进位)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2)减法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课)
用数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用数学――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和
连加、连减
加减混合
综合练习
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整理和复习
3.角的初步认识
角的初步认识
直角的初步认识
锐角和钝角
活动课――用三角尺拼角
4.表内乘法(一)
(1)乘法的初步认识
乘法的初步认识(一)
乘法的初步认识(二)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2、3、4的乘法口诀
乘加、乘减
6的乘法口诀
6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解决问题――惩罚和假发应用题的区别
整理和复习
5.观察物体(一)
观察物体
观察立体图形
观察物体(练习课)
6.表内乘法(二)
7的乘法口诀
7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综合练习(运用2~7的乘法口诀)
8的乘法口诀
8的乘法口诀(练习课)(一)
8的乘法口诀(练习课)(二)
用乘法解决问题
9的乘法口诀
9的乘法口诀(练习课)(一)
9的乘法口诀(练习课)(二)
乘法竖式
用数学(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乘法口诀表
整理和复习
量一量比一比
7.认识时间
认识时间(一)
认识时间(二)――用数学
认识时间(练习课)
8.数学广角――搭配(一)
排列
组合
9.总复习
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表内乘法的复习
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习
观察物体的复习
认识视角的复习
问题三:总结一下一二年级数学学了哪些方面的知识 (二)两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数射线(千)读写千以内的数
.
拓展题:十位上可以填几?
3
□
2
<
345
(三)位值图上:掌握个位、十位和百位各自的位值。
一个数从右往左依次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右起第
二位是
(十)
位,
千位是右起第
(四)
位,
十位右边是
(个)
位,
十位左边是
(百)
位;
最大的一位数是(
9
),最小的一位数是(
1
),最大的两位数是(
99
),
最小的两位数是(
10
),最大的三位数是(
999
),最小的三位数是(
100
),最
大的四位数是(
9999
),最小的四位数是(
1000
)。
三.三位数的加减法
要点:它是按照口算、估算、笔算的顺序安排的,具体内容有:正确口算整
十、整百数的加减;进行加减法的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三位数的加法,三
位数的减法,结合有关的计算还要掌握探索规律与解决问题。
问题四:一二年级动手玩数学可以教什么 小学生拼图,魔方,也可以玩动物换头游戏,都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让孩子爱上数学
本帖最后由 小学理科吕明针 于 2015-5-25 10:54 编辑
把一定数量的物品,按照某种标准分给一定数量的人,如果物品有剩余叫盈,如果物品不足叫亏。由于标准不同,造成结果差异,通过数量关系可以求物品数量和人数。这一类应用题叫盈亏问题。
基本特点:对象总量和总的人数(或组数)是不变的。
有三类基本题型:①一次有余数,另一次不足;②当两次都有余数;③当两次都不足。
今天我们先来了解第一类题型:一次有余数,另一次不足。
例1
三年级的老师给小朋友分糖果,如果每位同学分4颗,发现多了3颗,如果每位同学分5颗,发现少了2颗。问有多少个小朋友?有多少颗糖 ?
分析:
第一次分糖果,如果每人分4颗,会剩3颗。
第二次分糖果,要使每人分到5颗,就需要给每人再分1颗(这里的1颗怎么得来的?5-4=1)。但是,现在糖果不够分了,要补2颗才能保证每人再分到1颗。
所以,如果要保证每人再分到1颗糖果,第二次分糖果的时候,一共要分下去5颗糖果(这里的5颗怎么得来的?第一次剩的3颗+第二次补的2颗)。
那么一共有多少小朋友?
5÷1=5(个)
一共有多少糖果呢?
5×4+3=23(颗)或5×5-2=23(颗)
例2
老师拿来一批树苗,分给一些同学去栽,每人每次分给一棵,一轮一轮往下分,当分剩下12棵时不够每人分一棵了,如果再拿来8棵,那么每个同学正好栽10棵。问参加栽树的有多少名同学?原有树苗多少棵?
分析:
第一次分树苗的时候,每人分到9颗(因为题意给出“如果再拿来8棵,那么每个同学正好栽10棵”),第二次如果每人再分一棵,正好10棵。
第二次,要保证每人再分到1颗树苗,要分下去20棵(这里的20怎么得来的呢?第一次剩的12棵+第二次补的8棵)。
把20棵树苗分给同学们,每人分到1棵,那么有多少名同学呢?
20÷1=20(人)
原有多少棵树苗?
20×9+12=192(棵)或20×10-8=192(棵)
例3
学校买来一批体育用品,羽毛球拍是乒乓球拍的2倍,分给同学们,每组分乒乓球拍5副,余乒乓球拍15副,每组分羽毛球拍14副,则差30副,问:学而思学校买来羽毛球拍、乒乓球拍各多少副?
分析:
题中有两种体育用品,两种体育用品有倍数关系,不妨做个转化(因为羽毛球拍是乒乓球拍的2倍,所以有两副羽毛球拍就可以换成一副乒乓球拍,可以对题中羽毛球拍的数量除以2,转化成乒乓球拍的数量关系)。
原题就变为:每组分乒乓球拍5副,余乒乓球拍15副,每组分乒乓球拍7副,则差15副。
第一次分乒乓球拍的时候,每组分到5副;第二次如果每组再分2副(这里的2怎么得来的呢?第二次每组7副-第一次每组5副),则每组就有7副。
要保证每组再分2副,要分下去30副(这里的30怎么得来的呢?第一次剩的15副+第二次补的15副)。
30副球拍,每组分到2副,那么有多少组呢?
30÷2=15(组)
原有乒乓球拍多少副?
5×15+15=90(副)
原有羽毛球拍多少副?
90×2=180(副)
例4
小强由家里到学校,如果每分钟走50米,上课就要迟到3分钟;如果每分钟走60米,就可以比上课时间提前2分钟到校。小强家到学校的路程是多少米?
分析:
如图,每一段小线段代表1分钟。
题中有两个不变的量:①从家到学校的路程不变;②从家出发到上课铃响的时间不变。
第一次,**响起以后,距离学校50×3=150米;
第二次,**响之前2分钟到校,这两分钟相当于超出学校走了60×2=120米。
从家出发到上课**响起,两次相差150+120=270米。
现在我们只看从家出发到上课**响起的这段时间(因为这段时间是不变的)。
为什么会差出这270米呢?因为第二次每分钟多走了10米。这270米是分配给了多少分钟?270÷10=27(分)
所以,从家出发到上课**响起,一共走了27分钟。
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50×(27+3)=1500(米)或60×(27-2)=1500(米)。
小结盈亏问题公式
一次有余(盈),一次不够(亏),可用公式:
(盈+亏)÷(两次每人分配数的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