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您的孩子是剖腹产,就要注意了
剖腹产的孩子在出生的时候没有经过产道的挤压,缺乏生命中第一次触觉和本体感的体验和学习,这种体验的缺乏虽然不会影响孩子的智商,但却容易让孩子产生情绪敏感、注意力不集中、手脚笨拙等问题。剖腹产的孩子适应和协调能力差,经过后天的锻炼可以弥补一定的缺陷。孩子出生之后,随着时间的变化,让孩子多翻身、打滚、爬行等,孩子的协调能力就不至于过于迟缓。如果您的孩子是剖腹产就更应该鼓励孩子多动,而不是限制过多,如果很不幸您限制他了,那么孩子上学了,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能把字写工整,就不能埋怨得孩子,更不能把气撒在孩子身上,孩子冤枉啊!
(转自金色雨林孩子注意力训练的好地方)
2.集中注意力的敏感期被打扰
请父母们回忆一下,在孩子0到6岁的这个期间,有没有以下情况出现:穿的干干净净的小孩,一看到土或者沙子,就乐颠颠地跑过去,一**坐在那,专心致志地玩起来,这时家长走过来,一边把孩子抱起,一边训斥孩子:“多脏啊,怎么坐地上了!不许玩土,太不卫生了,会得病!”孩子在专心致志地玩,换一句话说,孩子在注意力很集中地做一件事,被父母粗暴地打断了,一而再,再而三打扰孩子,敏感期过去了,孩子不知道什么是集中注意力了,找不到集中注意力的感觉了。
(转自金色雨林孩子注意力训练的好地方)
3.父母对孩子的限制过多
父母一般都喜欢乖而且听话的孩子,乖、听话的孩子父母省心啊,孩子老老实实坐在那,父母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多好啊!很不幸的是,父母越希望孩子乖、听话,孩子越叛逆的厉害。为什么啊?困惑!父母想想,这样的孩子是不是像木偶人呢?又有哪个孩子喜欢做木偶人呢!
孩子最初就是靠自己的身体和感觉来学习认识这个世界的。孩子好动,正是孩子受学习和了解这个世界的内因驱动的,像这样的想法被父母无情地依靠压迫或威胁,惩罚或奖励等手段打压了,孩子在家里不能表达自己的这些愿望,那只好去学校表达了。于是老师和父母又给孩子贴上了多动和不集中注意力的标签。乱贴标签是父母教育孩子的一大误区。
这又是为什么呢?人的意识通常被潜意识控制着(不包括觉醒者),而潜意识只接受暗示。如果接受到的暗示是:我是一个优秀的人,那么潜意识会调动所有意识实现这个目标,相反,如果接到暗示你是一个不能集中注意力的孩子,那么潜意识也会调动所有意识实现这个目标。
(转自金色雨林孩子注意力训练的好地方)
老师和父母千百次的暗示后果是什么呢?强化孩子记住了我是一个不能集中注意力的孩子。所以,父母们不要给孩子乱贴标签。成长是有过程的,犯错也是成长中的一部分,没必要大惊小怪。
4.情绪的问题
家长通常会因为学习不好,不听话,不好好写作业等原因把和孩子的关系搞得一团糟。孩子感受到的是什么呢?孩子感受到的是有条件的爱,我必须表现好,不然我爸爸妈妈就不爱我了。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好事,可是孩子的心里背负这样的沉重的负担,而且这负担是和学习无关的,孩子在看书时忧虑这个问题,写字时也忧虑,考试时就更紧张和害怕了,请问父母们,这样的状态能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进而忘我的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吗?家长把不良情绪传递给孩子,孩子就会把不良情绪带到学校,带着这样的情绪孩子自然不会把全部精力放到学习上了。爱孩子就要无条件的爱,让孩子永远不会因为害怕失去父母的爱而患得患失,让孩子放下这个大包袱,轻装上阵。
(转自金色雨林孩子注意力训练的好地方)
5.分清楚哪些事是孩子的,父母不要越俎代庖
学习到底是谁的事呢?我问过几个小学生,好几个小学生的回答都是:“我学习是为了妈妈!为了让她高兴!”学习到底是谁的事呢?父母有没有在孩子上学的第一天起就告诉孩子学习是自己的事呢?我有一次发现儿子的作文有这样一句话: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报答爸爸妈妈。我马上告诉孩子:学习是你的事,你是为自己的理想而学习,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我们,我们不需要你报答,我们一直爱你,永远爱你。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这一点是绝对马虎不得的。如果学习是为了父母,孩子就失去了做好自己的机会,觉得自己是为父母而活。没有做自己不会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而且有了相应的代价,我考好了,你要奖励我,因为我是为你考的好成绩。学习的动机就出现问题了。经常有父母为了孩子的学习问题、作业问题呕心沥血,这是毫不夸张的。上了一天的班,还要陪孩子写作业到深夜,孩子写不好不听话,还要生气,最关键的是,孩子不但不领情还满怀怨恨,和父母对抗。父母们几乎欲哭无泪了,如果我说这还是父母的错,就有一点残酷了,可这是事实啊。父母在孩子上学的第一天起,就告诉孩子,学习是自己的事,写作业是自己的事,上学还是自己的事。举个例子,孩子早上赖床,怎么办?父母要做的,不是比孩子还着急,去当消防员,在事故发生的初期就立马去消灭它,而是任凭事故的发生,任凭他迟到。我孩子在一年级时,迟到一次,不但没吃早饭还被老师罚站一节课,从此再没赖过床。父母不要怕孩子受这些小挫折,孩子犯了错接受自然惩罚,是成长的道路上必须要走的弯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另外,接受自然惩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怨恨家长,不影响亲子关系。既然学习是自己的事,就完全交给孩子自己处理,不要陪孩子写作业,孩子在家写作业能自觉完成,去了学校当然也一样自觉,习惯了;孩子在家里是由父母监督完成的作业,去了学校,老师一转眼就溜号了,也是习惯了。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关键啊。孩子没学会管理自己,没有养成好的习惯,是父母们没有给孩子学习管理自己培养好习惯的机会。父母为什么要做这样费力不讨好的事呢?是因为恐惧。害怕孩子做不到,做不好。这样的恐惧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就是:你不行,你没能力管好自己,你必须被我管,我比你强多了。这样的负暗示经过无数次的强化后果怎样呢?培养了一个没能力没自信的孩子。
(转自金色雨林孩子注意力训练的好地方)
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很重要:
在家庭教育中第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父母和孩子要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只有建立了和谐的亲子关系,才会在父母和孩子的心与心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父母的思想才能通过这座桥梁与孩子分享,如果没有了沟通的桥梁,父母只能隔岸观火,任何教育都是徒劳的。所以任何破坏沟通桥梁的做法都是失败的做法。让幸福快乐伴随孩子前行。
1、很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都进行赏识教育,就是平时对于孩子做完一件事情之后赞不绝口,很少批评,孩子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慢慢的把外人的表扬养成了一种习惯,突然一下子被批评肯定是接受不了的。
2、孩子比较小,他没有理解了批评的真正意义,只是单纯的认为**不喜欢他,自己不够优秀。
3、平时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孩子怎么表现都得不到父母的一句肯定,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因此会对批评产生逆反心理,就会导致孩子抵触批评。
面对孩子只接受表扬不能接受批评的情况,以下是一些小建议:
1、不能接受批评的孩子大多都是比较敏感的。所以父母要做的是表扬和批评一定要在孩子能够接受的范围以内,不要去夸大事情的本质。
2、当孩子犯错时,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脾气,用温和、坦然、坚定的态度去指出孩子的错误,我们要真诚的传递给孩子一个理念,每个人都会犯错。犯错与不犯错都是成长中不会缺少的,最重要的是如何在犯错中增加自己的经验。
家长来信:老师,你好! 我家儿子今年7岁了,已经上幼儿园大班了,他是个情感细腻且又敏感的孩子。例如:我们对他微笑,他有时会认为我们是在嘲笑他;课堂上也不怎么敢举手回答问题,生怕回答错误;他不能接受别人对他的否定;某件事,他就想要一心做好,如果完不成他就会很不开心,很沮丧,下次他可能会拒绝再做……我们家是三代人生活在一起,他奶奶平时老是不准他这个,也不准他那个,而且嗓门还特大,说起话来就像是在吵架,因此孩子做什么事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大人会否定他。我通常对孩子是赏识教育,我会鼓励他,给他加油,但这么些年下来,就形成了孩子如此的性格。我该怎么做?接下来具体应该怎么进行教育?我很模糊!希望老师能给我些建议或提点,谢谢老师!小江专家答问(北京工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研究员 鲁杰): 这位家长,你好,你谈到的情况表明孩子的心理较为敏感性格也较为胆怯,并且,如果父母对他微笑他都会认为是在嘲笑他,说明孩子不够自我接纳,这样的孩子通常总是很自责,但如果接受外面的责备他又很难以接受;再有,孩子对是否完成事情很在意,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及事情难度的判断都存在过度的焦虑,这样长期下来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较为不利。你也担心奶奶的个性和行为方式可能会对孩子有不良影响,这是一方面,但更主导的原因应该还是孩子天生气质胆怯敏感所致。 对此,父母在总体上要和孩子多交流,减少孩子的心理压力,给予他充满爱心的照顾这是最根本的帮助孩子的方法。 具体来讲,父母要尽可能地多和孩子呆在一起多和孩子进行亲密接触,如紧紧搂抱孩子,通过身体表示对他的爱,持续和孩子一起做游戏活动,做他的同伴才能更深入地融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这往往会起到比做家长的角色更积极的影响。 再有,应该尽量发现其长处,予以肯定,增强兴趣及自信心。很多这样的孩子都有极强的长处所在,但请注意,往往敏感的孩子对于夸奖也很排斥,他们更喜欢恬淡的肯定与鼓励。对其缺点,千万不要过多地指责,更不要跟其他孩子比较,因为这样会使孩子自卑自弃,不求上进,敏感的孩子反思与自责的习惯都很强,父母对其不足只要点到为止足以。 另外,不能让孩子把自己关在屋里,在家里和父母的交流非常融洽后,试着让孩子从接触老师和周围成年人开始,培养孩子接触外界的习惯,然后有意识地创造与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机会。开始时,可找两三个性情相投的小朋友和他一起玩,并把可以集体玩耍的玩具,如球、绳、积木等交给他们。等孩子习惯于这种环境后,再送到小集体里去,习惯一段时间以后,就可以送到大集体里去。他会在交友中体验到友谊和愉快,从而有利于打开孩子的心灵之窗。 家长个性的影响不容忽视。父母的情绪状态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大环境,父母要注意自己是不是自尊心过强而心理素质较脆弱?遇到问题容易紧张不安,缺乏自信?对孩子总是很不放心,甚至比孩子还要焦虑?父母这样的个性使整个家庭充满了焦虑的气息,父母就这样把自己的焦虑情绪直接“传染”给了孩子。 对于敏感胆怯易自责的孩子,父母家长要做好水滴石穿的长期准备,长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帮助孩子更乐观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