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学生学习新课的第一步是什么?
预习。
这是一个绝大多数人都能想到的答案。
可是向众多学生的学习节奏与习惯望去,向众多家长每晚陪伴孩子学习所做的事情望去,预习并没有被摆在必要的位置,甚至是被忽略掉了。
说到这里,有人就要“起义”了——孩子每晚作业写到那么晚,哪有时间预习?
好,不妨先在这个“起义”的问题上停留。
「孩子每晚作业写到那么晚,哪有时间预习?」
这的确是一个好问题,因为它可以引发很多的思考。
其一:预习为什么要给写作业让步?难不成是因为老师会检查作业的完成情况,而不会检查预习的情况?
其二:作业为什么要写到很晚?是因为量多还是因为效率低下?
其三:难不成这些人的预习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否则怎么会挤不出20分钟左右的预习时间?
其四:还是知道预习的必要性的,但无法转化为行动或习惯?
综上所思,其核心问题是对预习的定位出了差错、对预习的认知不够深入、对预习的方法不太了解。
什么是预习
预习是指在听老师讲课前,学生独立地对老师要讲的新课内容进行预先自学,以便带着问题听课、能跟上老师的思路、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很多培训机构在寒暑假所开设的“预习班”,都是老师带着学生把下学期要学的内容先学一遍,这样有效吗?
效果是非常微小的。
这种课程还会产生两个后果:
一、在培训机构里预先学习的时候,大部分学生知道后续还要学一遍,并不会很认真。
二、在回到学校上课的时候,大部分学生因为之前学过了一遍,不够好奇、有自满心理。
所以,这种课程不能叫做预习班,因为它不满足学生独立学习、生产上课时能够带着的问题等条件,更为确切的叫法应该是提前学习班。
提前学习,到了课堂上就是复习,这只是在整体上延长了学习的时间而已,并没有提高学习效率。
因此有必要意识到——预习就是预习,不是提前学习,也绝不是拿出个把小时的整块时间来发奋苦读、靠一己之力来攻克所有新课知识点。
为什么要预习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预习的意义,那就是:预习,是为了降低总体的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为什么预习有如此奇效?
它的作用可以从课前、课中、课后来分别阐述。
「课前」
作用一:复习巩固旧知
要理解新课的内容基本都要用到旧知识,这里的旧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上节课所学习的知识;一种是以前学过且与新课相关的知识。
为了能够不是一头雾水的跟新内容打交道,复习已经有所遗忘的旧知识自然而然的成为了预习的第一要务。
可千万不要小看了对旧知识的复习。
一来,复习旧知识就相当于巩固了旧知识,而且是有目的(为了理解新学内容)的复习,同时也是间隔复习,巩固效果极好。
好到什么程度?远远胜过考前临时抱佛脚,远远胜过集中时间大规模复习。
因为几乎没有人能够逃脱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魔咒,间隔复习才是王道。
学而时习之,那才叫学习;考前抱佛脚,那叫应付考试。
目的不同,结局也大有不同。
二来,新知识的学习必须要与已有的旧知识相连接,才能更好的被理解,也才能长久的被记住。当为了理解新知识而去复习旧知识时,就是在进行新旧知识的连接,为接下来新知识的学习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试想,老师在课堂上讲授新知识时,必然要用到学生之前学过的旧知识,因为这是讲授新知识的基本原理。
但如果这些旧知识又被学生遗忘了,那他还能听懂老师所讲授的新课嘛?
所以,预习看上去是每天每科多花了5分钟左右的时间,而实际上,预习不但在复习上每天精进一点,大大节省了集中复习的时间,极大的提高了复习的效果,还能大大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作用二:强化心理表征
何为表征?
表征,意思是代表、象征。即一物代表另一物,或是一种信号代表一物。
从认知心理学的层面讲,它有两个方面:一是独立于学习主体的外部信息结构形式;一是反应外部信息的学习主体认知结构。
前者称为外部表征,后者称为内部表征,即心理表征。——张向阳
外部信息未进入大脑进行加工的就是外部表征,它可以是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项课程等等。
外部信息进入大脑,经过加工,形成一种大脑中的储存,可能是一种生物电,或是其他形式,暂且叫它内部表征,即心理表征。
诸如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项课程等等的外部表征,是独立于学生的外部信息结构形式。当外部表征进入大脑以后,就会有一部分被加工成内部表征。
到底有多少外部表征会被加工成心理表征,这要取决于学生原本具备的心理表征。
这就是为什么老师在讲同样一道题或一个知识点,有的学生一听就懂,有的学生百听不懂。
这也是为什么跟一个没学过导数的学生讲导数,他会一头雾水。
因为学生与学生的心理表征是不同的。
很容易发现,每个学生的心理表征是知识的过滤器。
也就是说,老师讲了9个知识点,学霸的心理表征能够听懂所有的知识点。
而学弱,由于心理表征不够强大,可能只能听懂其中的4个甚至更少。
长此以往,两者之间心理表征的差距越来越大。
这像极了长在同一片地方而大小不一的两棵树苗,大一点的那棵根系与叶子都比较繁茂,面对同样的光照、水分、营养,它们的吸收能力却不一样,因此生长速度也不一样。
此时,预习的作用就展现出来了。
由于预习时需要复习旧知识,这就相当于在构建强化心理表征。
此外,预习新知识也相当于在生成新的心理表征。“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一本难懂的书,看一遍会觉得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但当看到第二遍、第三遍时,不明白的点会越来越少。
这是因为,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加,新的心理表征渐渐地不断生成,进而能够吸收更多的外部表征。
预习有着同样的作用。
「课中」
作用一:增加心智带宽
何为心智带宽?
心智带宽,就是心智的容量,是对人的计算能力、关注能力、决策能力、坚持计划能力和**诱惑能力的衡量。
心智带宽支撑着人的认知力、行动力和自控力。
当心智带宽降低时,认知力、行动力与自控力都会大大减弱,这个时候,就会很容易丧失判断力,做出不明智的选择,或急于求成,做事缺乏耐心,难以抵挡享乐的诱惑。
心智带宽何时会降低?
注意力被俘获时。
只要注意力被俘获,心智带宽就会降低。
如果不预习,很多知识点对学生来说都是新知识点——哪怕之前学过也会有所遗忘。
如果遇到一个知识点听不懂,大脑是不会立刻停下来的,为啥?
因为不懂这个知识点意味着这个知识是稀缺的,一旦该知识是稀缺的,注意力就会被集中到该知识上,学生瞬间就会去全力思考这个知识。
而高水平老师的讲课速度是在照顾全班同学的平均水平,因此不会因为某一个学生暂时没听懂一个知识点而做过多停留(这还是在遇到高水平老师的前提下,如果遇到不顾及学生理解速度和参与质量的老师,只顾自己讲课舒服——讲得感天动地,又或是整节课一个语调节奏下来的老师,你就呵呵吧)。
此时,这个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情况就如下图所示。
其他同学都已经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知识点三的学习了,这位学生还把注意力放到知识点一上,他也想去跟着老师的节奏去走,但因为知识点一的稀缺还会把该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去,直到他完成对知识点一的闭环后,才会有可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而此时,老师可能已经讲到知识点四了。
这只是危害之一。
还有一个更大的危害就是,这一个接一个的“新”知识点,不断高强度俘获着该生的注意力,导致他的心智带宽降低,即认知力、行动力和自控力下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渐渐走向课堂的舒适区——走神、小动作、交头接耳、看小说等等。
如果预习了呢?
吸引他的注意力的,更多的是那些他预习之后依然不懂的知识,这些不懂的知识就会俘获他的注意力,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而且,由于他预习过了,对于不懂的知识也不是全然不懂,大概率是在某一两个小点上不懂。此时经过老师的讲解,可能很快就懂了,进而完成真实闭环,跟随老师的节奏进入下一个知识点。
哪怕,这个不懂的点没能因为老师的讲解而得到快速解决,导致学生的注意力被俘获,也不用太担心。因为下一个知识点很可能就是他会了的点——因为他预习过。
作用二:合理分配精力
一节课45分钟,学生是没有办法做到整节课都是百分百集中精力去听课的,好一点的学生能够持续专注25分钟就很不错了。
如果学生有预习,就会产生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会自发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个原理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好奇心——因为自己在预习的时候没有弄明白,也就在大脑里播下了对这个问题好奇的种子。
没有哪个人的大脑喜欢不确定的东西,因为不确定就意味着大脑还需要去思考,而思考就会浪费能量,浪费能量这件事,大脑十分不喜欢——这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一旦学生产生“我明白了”的想法,也就是得到了确定,他的大脑就会闭环,不再去思考这个问题,这就是前文所说的提前学习(不是指预习)会让学生没有太大的兴趣在课堂上去好好听课的原因,倒不是学生不想去好好听课,而是提前学习让大脑产生了“我明白了”的想法,无法很好的再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那些预习中未解决的问题牢牢占据了学生的注意力,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把有限的注意力分配到了重要的事情上,从而使学生那有限的精力在课堂上得到了合理的分配。
作用三:舒适区边缘学习
上面说过,如果不预习,很多知识点对学生来说都是新知识点——哪怕之前学过也会有所遗忘。
面对高密度的“新”知识,学生就处在了学习的困难区。
而最佳的学习区域在拉伸区内、舒适区边缘,在这个区域,既有成就又有挑战,进步最快。
事实上,它就是难易匹配的意思:既不要太难,也不要太容易,难易适中的地带才是学习的心流通道。
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高效成长,必须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停滞。
通过预习,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处在舒适区边缘(即拉伸区)。
「课后」
听课质量高,作业质量与效率就会高,学生用于娱乐、阅读、与父母交流、专注于自己的爱好等的时间就多了起来,就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如何进行预习
由于不同学科的预习方法不尽相同,但总体原则可以遵循以下几点:
一、限时。自由散漫的预习,一来让孩子停留在舒适区,太舒适就无法集中注意力,预习效果差;二来,每天晚上也没有大量的时间用来预习。
预习时间一定不要太长,不然就违背初衷。
一开始不知道怎么预习的时候慢一点,可能要10分钟;后来熟悉了,每一科3-5分钟就好了,一般高中生需要预习的科目每天不超过3科,也就是,每天预习的时间,顶多15-20分钟。
二、标记。把不明白或遗忘的地方用铅笔以显眼的符号标记出来。
三、查写。去翻阅以前学过的资料、查阅工具书,把查阅的结果以及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写在不明白的地方。
四、练习。试着在大脑中过一遍课后习题,看看是否有思路。如果时间允许,动手做一下更好。一下子做不出来的,就不要管它了,因为这是预习,这个不懂的题已经准备好在明天的课堂上俘获学生的注意力了——这是一件好事。
如何知道自己的预习是否有效
一个最简单的检查标准就是,是否产生了明确的问题和疑惑?问题够具体够清晰吗?
写在文末
预习非常重要,然而,还有许多的家长却在作业中与孩子较劲——除了要求孩子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有的家长还买来卷子,让学生大量做题。
这种方法的有效性较差。
一是因为家长不能精确的帮助孩子选题——专项练习——尤其是新学一个知识,专项练习才能称得上是复习——如果孩子对某个知识点不懂,你让他每次都做不一样的题,而且这些题目中还有综合题——要用到一些与该知识点无关的知识——发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那叫复习吗?
二是因为这样做有些本末倒置了,预习——听课——复习——作业,这才是学习的正确打开方式。预习没搞好,听课效果差,复习习惯也没有,却在作业上较劲,岂不是本末倒置?
提前预习能帮助提高学习效率,那不预习的学生就跟不上课程,毕竟是课前预习,好多东西并没有教过,那哪些东西有效,哪些东西会特别重要,孩子就必须做出一个剖析分析判断。有的人也课前预习,但却没有把握重点,课前预习高效率是很低的。因此在这过程中,小孩一定要学会课前预习的办法。对于课前预习的办法有很多的了,这里就不做不少表明。
强调一个课前预习的核心,便是学好提出问题,根据提出问题来培养小孩积极进行思考的好习惯。可以这么说每一个方式中,也就只有提出问题对人脑逻辑思维激起是很强的了。完全就是在不断的**性我们的大脑进行思考。难题一出来,感觉这个人的大脑也没有慢下来过。根据课前预习,还能让孩子意识到学习是有深浅差别,有主次之分的。在课前预习时,哪一个具体内容先课前预习,哪一个具体内容关键课前预习,哪一个具体内容课前预习多久。
学好在这过程中去计划自身的事务,这也是一个具备十分重要意义带来的好处。有些孩子上课的时候无法跟上教师节奏的,预习课本以后就可以知道教师在讲一些什么。爸爸妈妈要给孩子一定的融入时长,不要选去强迫宝宝,这也会让孩子觉得十分的苦楚。爸爸妈妈对于孩子的激励并不是一时的,反而是要敢于去引导孩子。小孩提早预习功课就能够将自己不能的区域找出来,这个就可以让自己好好学习了。
小孩预习课本好啦课程就能让孩子学的更多,上课的时候还会熟练掌握。爸爸妈妈如果让小孩预习课本得话,就会让孩子有自己的理想,感觉学习培训对自身而言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爸爸妈妈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寻找学习的乐趣,那样孩子才会越变越好,父母想让孩子在预习课本时,将自己不理解的具体内容框起来,孩子会在上课时认真学习。
在校学习时间足够,没必要提前预习。
一年级课文大多短小精悍,适合孩子学习。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朗读,感受课文的感情和语气。在学习课文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这个“量“及“难度”都是经过多方面论证的,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及能力。没有必要在寒假预习。
一年级上学注意:
1、开学之前,学习都会开家长会,告诉家长学前应准备的学习用品,比如书包,铅笔盒,本子,书皮等,家长要注意记住,并提早购买。
2、进入小学后,早上校园的开门时间和学校放学时间都是严格规定的,不会放学后有老师等待,直到家长接到孩子为止,所以我们要提前到达学校门口,防止孩子着急。
3、很多家长是又上班又照顾孩子,所以送孩子也许时间可以,但接孩子可能就不行了,小学一年级放学时间都比我们正常上班的下班时间早,所以我们要提前联系好小饭桌。
4、孩子第一天上学,我们家长一定要抽时间去接孩子,因为第一天放学,会有很多家长接孩子,如果我们交给小饭桌而不去帮助孩子找到小饭桌,很可能孩子会自己找不到小饭桌。
“没有目标的寒假,注定是收获甚少的,哪怕这个目标是无所事事本身。目标太多等于没有目标,单点击破远胜于面面俱到。”
现在有一部分家长,会在寒暑假期间要求孩子提前预习下学期的知识。这样做的目的,自然是想让孩子在学习的事情上走在前面,这样下学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但提前学习也会导致一些负面作用,比如说孩子自己没有学明白,但是已经丧失了对于下学期知识的好奇心,老师讲课的时候没有认真听,最后还是没有学会。有没有必要在寒假期间提前预习下学习知识?理由是?
对于寒假学习下册书这个问题,我想分为两个观点来说。
第一个观点是不学下册的书。理由如下: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处于中等或中等以下,我不建议去学习下册的东西,因为那是拔苗助长的行为。
对于学习成绩稍微偏差,偏下的孩子,我们做家长或老师的应该以梳理整理旧知识,以复习旧知识为主。
复习旧知识,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将做过的题重复去做一遍,那样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不说,还使孩子增加了学习的负担,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我们应该将原来没弄懂的问题或容易出错的题做一次,两次,争取把这些知识完全消化吸收了,才肯作罢。在这个梳理知识,整理错题的过程中,一定要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看看孩子的内心需求是什么?一定要跟孩子心平气和的,以商量的口吻去做这件事情,听听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认识到做这件事情的意义和价值,并且做出奖励机制。
比如说,通过复习整理知识,将原来不会的知识学好了,学到家了,则测试一下,看看成绩怎么样?如果成绩比原来的考试成绩提高了,那说明复习有效果,就给做出奖励,满足孩子的需求,比如孩子喜爱的玩具,喜欢的书籍等。如果学习成绩保持原来的水平或是下降了,则复习是无效的,必须寻找原因!
一般来说,如果没有成效的复习结果,主观原因多,这个主观原因无非就是两个,一个是施教者,一个是受教育者。如果是施教者的原因,那就要看施教者的知识认知,教育方法等是否和孩子在同一个跑道上,是否适应孩子。如果是受教育者的原因,那说明孩子对这项任务从心理上抵触,就会从行动上去拖延,不想干,懒懒散散,这就折射出一种应付差事,为复习而复习的现象。
这就是前面说到的思想教育问题。任何事都是这个道理,思想不解决,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一定要让孩子通过读书,看报,听分享,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学习就是各种各样知识的累积,步步升级,它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第二个观点是学习下册的书,理由如下: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属于中上等或出类拔萃。我的建议就是应该学习下册的书。因为这是遵循稳中求进,循序渐进的规则。
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各方面能力都比较强,就知识已经学习的非常牢固扎实,只需要利用很少的时间,做个知识梳理,温故而知新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给学习下册知识做个赛前预热。
学习下册知识的时候先做一个计划,给需要学习的各门功课安排好时间。
将各门功课做个学习计划,并且做出学习笔记,标注好学习上遇到的疑难问题,方便以后正式上课的时候解决。
对于下册知识的学习,不能要求全部学好,全部吸收,而应该刻意留出空白,留出思考的余地。这些空白,思考的余地往往是重点难点知识,这些内容的掌握不能一蹴而就,不能有急功求利的心态。
如果那样的话,就会适得其反。同样的道理,要想学好下册的知识,必须和孩子做好思想工作。
孩子愿意去学,愿意去自己探究,那么下册的预习任务就能很好地完成。如果任务完成得很好,那奖励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任务完成得不怎么样,也应该有所奖励,因为对于孩子预习的这个行动,要给予肯定和支持。如果孩子不愿意去预习,那就要费时间和费精力去和孩子沟通,好好商量一下,直到达成一致的意见为止。
总之,孩子要不要学习下册的知识必须根据自家孩子的情况而定,不能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利
(1)预习可以降低听课的难度,减少知识的障碍,使听课效果更佳。由于上课之前已经对内容进行了预加工,许多问题其实已经得到了解决或部分地得到了解决,一些有关的基础知识也得到了补充和恢复,这样我们听新课的压力和难度自然减小了许多,我们也就更容易跟上教师的讲课进度,从容地揣摩老师的思想和意图。
(2)预习可以增强听课的针对性,使我们能够把听课的重点指向那些重点、难点以及课本所没有的补充性内容。因为一节课完全保持全神贯注或者说始终处于高强度的思考状态是不现实的,应该有张有弛,合理调配我们的精力和脑力,在关键时刻全力以赴,在有疑惑的方面集中注意,而在非重点或简单的地方适当轻松一些才是上策,而通过预习后的上课正可以有效地做到这一点。
(3)预习可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相对于不预习而直接上课而言,预习可以使我们对学习对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梗概性的了解,对于老师课上讲什么、怎样讲能够大致上心中有数,这样我们就能有备而来,使得听课的过程变得更加主动,尤其是远期性预习,能够使我们对未来的学习内容有一个全局性的把握,便于对整个学习提前做出相应的计划和安排,有利于我们对学习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控制。
(4)预习可以养成自学的习惯、提高自学的能力。由于预习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对内容进行学习,因而是属于自学的范畴,这就需要我们独立地筹划各项事宜,采取相应的加工手段和认知策略去进行学习,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的各种学习技能都得到了应用和锻炼,而一味地在依赖教师的教授和引导是很难提高自学能力的。
弊
1、课前预习形式化
很多老师安排课前预习,一般是按照预习题来安排,让孩子熟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然后让孩子回答布置的预习题。这样把课堂内容转移到课外,把孩子本可以自由支配的课外时间挤占了。孩子一般对这种形式是抵触的,起码是无好感的。往往敷衍了事,几乎没什么意义和学习效果。
2、课前预习,降低孩子的学习兴趣
想让孩子通过预习,发现感兴趣的点?其实小学生由于思维认知的局限,学习容易浅尝辄止,预习过程中孩子已经发现了亮点,已经了然无趣了,而同时基本提不出啥问题。学习新课时失去了新鲜感,老师讲授时很难充分运用孩子的新奇感激发求知欲。上课反而心不在焉,事与愿违。
3、不妨把课后时光留给孩子
孩子的精力时光有限,同样的时光让孩子去预习课本,就失去了可以发展爱好兴趣的时光。对于小学生,似乎并不知道怎么学习,课堂上即已经安排好,课外时光也被老师安排满满当当。不会自主学习,缺乏学习的内驱力,即对学习无太大效果,也容易压制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