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题主看起来是向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但在我看来,前面那个小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忽略不计,道理很简单,小学生成绩并不存在定型不定型这一说法,小学生可塑性很强,只要肯努力,学习方法对路,后面逆袭的孩子大有人在。而我们真正要关注和研究的是题主提出的第二个小问题:小学生成绩在几年级拉开差距?
按照大多数人所认可的观点,小学生一般是从三年级开始逐渐拉开差距,到四年级成绩差距进一步拉大,事实也的确如此,这被很多业内教育专家称之为“三年级现象”。这种差距对孩子未来的学习发展影响非常大,因此我们家长要给予相当程度的重视。
大家所看到的学习成绩上的差距,实质上就是学习能力上的差距,因此,要想缩短这种成绩差距,只有从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入手,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孩子一旦拥有了强大的学习能力,即使在某一阶段成绩暂时落后了,也无关紧要,在后期很快就能实现反超。
可见,关注和研究上述这个问题对于我们家长来说很有价值,有助于帮助孩子提前做好规避“三年级现象”的准备。
前面已经提到,孩子成绩上的差距实质上就是学习能力上的差距,而学习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了很多方面,我们常说的核心学习能力通常包括这些:注意力、观察力、阅读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洞察力、听/视知觉能力等等。
我们只有让孩子在这些核心学习能力上都获得均衡发展,才能在学习上占据领先优势。
这里以阅读能力为例,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学习上潜在的差生。”
上面那句话的潜台词就是,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孩子学习成绩的高低。实际上,那些阅读能力强的孩子,往往是学习上的优等生。
所以,在孩子学习这件事上,我们与其把关注点都放在孩子的分数上,被一分两分的差距搞得焦灼不安,甚至乱了方才,还不如沉下心来把提升孩子的核心学习能力作为突破口。
比如前面所举的阅读能力的例子,我们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通过阅读兴趣来带动孩子广泛和深入的阅读,等到孩子的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阅读能力的提升将是水到渠成。而阅读能力的提升所影响的不仅仅是语文学科,还包括其他学科在内。
在这方面我就有很深的体会,我家女儿不仅没有受到“三年级现象”的困扰,相反,她是越学越好,越学越爱学,各门学科成绩都在班上名列前茅,在三年级就能很轻松地写出长达几万字的优秀连载小说等文学作品,这显然和她从小培养的浓厚阅读习惯是分不开的。
至于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等等也都是我们要重点培养的核心学习能力,都从不同层面上决定了孩子学习成绩的高低。
总而言之,小学三年级是拉开成绩差距的一道重要“分水岭”,但如果我们能在孩子三年级之前就未雨绸缪,提前解决好核心学习能力提升的问题,孩子将能很轻松地跨过“三年级现象”这道坎,在未来成为一路开挂的优等生!
这个问题反映出很多焦虑的家长的心声。
一二年级的课程很简单,只要早期教育抓得好,绝大多数孩子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想取得好成绩非常容易。
但是如果孩子从幼儿期(3-5岁)和儿童前期(6-8岁)这几年里不重视好习惯的培养,孩子一二年级成绩可能就不突出,到了三年级后,随着课程难度加大,成绩还会逐渐下滑。
家长应该怎么做呢?需不需要补课?从几年级开始补课?下面八真老师来一一解答。
一、家长平时要重视培养孩子的课外阅读兴趣和写作兴趣,这是确保孩子成绩优秀的根本。很多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成绩非常具有欺骗性,看似一直成绩很优秀,但是到了初中后却急转直下。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
最根本的原因是在小学阶段,家长们大都把注意力放在孩子围绕课本知识学习和做大量练习题上面了。这样一来,孩子原本可以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培养起浓厚的课外阅读和写作兴趣,结果被家长忽略了。
因此,家长必须要充分重视孩子课外阅读和写作兴趣的培养,如果家长有能力去做就用不着给孩子报辅导班。但如果家长本身不擅长辅导孩子阅读与写作,就得选一家辅导班或者找家教机构给孩子辅导。
二、一二年级内容简单可以不报班,三年级课程虽然上了难度,但是对于综合能力强的孩子来说,不需要报兴趣班,真正的转折点应在四年级开始。如果家长在孩子进入三年级后,充分重视亲子关系的构建,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学习和品德习惯,再加上重视对孩子进行课外阅读和写作兴趣的培养,那么,孩子在三年级想拥有好成绩本身并不难。
但是家长仍然需要有一个危机感,那就是四年级才是孩子学业的一个转折点。
一方面是四年级课程难度会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是孩子坏习惯基本上已经成型。举个例子,孩子玩手机和电脑游戏来说,三年级必须要抓好管理与规则的制定与应用,才能确保孩子进入四年级时不会游戏成瘾,既而导致在学习上的兴趣日渐下降。
三、针对报辅导班一事,家长需要有自己的规划,绝不能盲目跟风,否则很容易依赖上补课。很多学霸自小学开始就没有上过一次辅导班。可能很多家长会问:是这些孩子智商高的原因吗?
八真老师可以明确地告诉你,智力因素是一方面,但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家长充分重视家庭教育,他们从孩子幼儿期便开始不断培养孩子,让他们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并重视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好品质。
当孩子习惯于遵守规则与纪律时,他的认知与理解能力会在三年级时基本上定型。这样的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与学习能力都非常强。
因此,针对给孩子报辅导班一事,家长需要有自己的明确观点,绝不能看别的家长怎么做,就想当然认为必须要那样做。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八真小八斗大语文,汉语言文学硕士,一线语文老师,12年教学经验。
欢迎点赞、留言、转发和评论!
随着我国教育普及率逐步提升,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随之上升,从家长嘴里听到最多的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从孩子懂事开始就制定好了一系列的学习计划。
如此一来确实能够让学生“抢跑”,但学生和家长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教育“内卷化”情况愈演愈烈,尤其是很多家长信奉“超前教学”,以为提前学就是有好处的。
一开始家长还在为超前教育“沾沾自喜”,等到了上小学,尤其是三年级以后,才看出来超前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差别,那时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超前教育和普通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大相径庭,难怪有家长悔不当初
提前学习下学期甚至是下一年的知识,这是很多家长的普遍做法,但是很多经验充足的老师却并不认可家长的做法,因为超前教育和普通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大相径庭。
首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因为孩子年纪还小,自制力不足,很多超前教育下的学生就会自带“优越感”,以为自己学过了就可以不认真听讲,上课走神、溜号的现象屡见不鲜,到最后养成了不好的学习习惯,想纠正都有些困难。
其次,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将过多的精力放在超前学习上,那么很可能分散学习的注意力,而且因为知识和能力未达到超前学习的标准,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在打击之下就会让学习成为一件“苦差事”,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大幅度下降。
学习状态和兴趣逐步下降,到了三年级成绩就会有大的波动,学生心理出现巨大落差,反而会产生厌学的心理。
最后,很多家长都会将超前教育放在补课班上,知识的讲解犹如“走马观花”,学生根本来不及消化,就通过大量的习题来进行强化,学生就会出现很多的“适应性”问题,最终失去学习的动力。
所谓“欲速则不达”,教育方法的选择很重要,循序渐进才是正确做法
想要让学生比别人早学一点、多学一点,这种心理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内卷”严重,如果一步落后,就容易步步落后,想追赶势必要更费力。
但是笔者想说的却是“欲速则不达”,超前教育或许能带来优势,但对学生来说身心压力比较大,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承受得住,揠苗助长的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相比较超前教育,笔者更愿意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学生在适当的年级做合适的事情,学习也是如此,根据学生的情况去进行教育远比跟风随大流好得多。
如果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吸收能力比较强的话,可以对孩子进行强化训练,多接触一些课外知识或者是提前学习课程,只要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都是可以的。
但如果学生能力一般,与其追求速度不如追求质量,将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温故而知新”,基础打得越牢,后期的学习就越省力,在复习和预习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查缺补漏,这样才能减少不必要的返工。
三年级是成绩的“分水岭”,家长要怎么做,才能让学生更上一层楼?
虽说三年级的知识点难度系数直线上升,但是家长还是要抓基础,先将基础的知识掌握扎实透彻,然后再通过一些练习题进行强化,对于练习册的选择要难易适中,以基础和中等题目为主,不要一味追求高难度,学生能力达不到就会打击自信心。
在报辅导班的时候,家长也要精挑细选,尽量选择基础与扩充两手抓的课程,而且以巩固和强化为主,可以提前预习但不要以超前教学为主,因为基础打不牢就容易有知识漏洞,后期很容易崩塌。
另外学生到了三年级之后,心智也会慢慢发展,家长要多关心学生的情绪变化,注意疏导学习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引导学生慢慢适应学习的难度和身体的发育,不要只盯着成绩看,身心健康才是一切的根本。
笔者寄语超前教育确实能起到“抢跑”的作用,但是并非所有学生都能承受如此高强度的学习,所以家长不要盲目跟风,要结合孩子的情况去进行调整,一切都要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主,不过三年级对学生来说很重要,能迈过这个坎就有质的飞跃,家长和学生要认真对待,找到最好的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