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草原》的课文描写了蒙古族人民的哪些风俗习惯

《草原》的课文描写了蒙古族人民的哪些风俗习惯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5-10
  • 发布时间:2024-04-16 23:55:03
1、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2、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3、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描写草原的美丽风光,蒙古族人民热情迎客的场面,主客饮酒联欢的场面。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
内容详情

1、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2、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

3、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描写草原的美丽风光,蒙古族人民热情迎客的场面,主客饮酒联欢的场面。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扩展资料

《草原》是现代作家、诗人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已选入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课、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课。文章主要讲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蒙汉联欢图。作者在最后引用了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抒发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和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老舍的“舍”就是取的他的姓“舒”,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百度百科-草原

《草原》是哪个单元的课文?

1、《猫》:小学生语文课文四年级上册;

《猫》是老舍创作的一篇状物散文,发表于《新观察》1959年第16期。该文描述的是老舍的家猫,其形象在老舍的笔下栩栩如生,挚情跃然纸上,表达了作者爱猫至深是有缘由的。

2、《母鸡》:小学生语文课文四年级上册;

《母鸡》是满人老舍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文章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

3、《草原》: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

《草原》是现代诗人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课文主要讲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蒙汉联欢图。作者在最后引用了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抒发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和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4、《养花》: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

《养花》一文是老舍先生1956年给报刊写的一篇散文,刊载在1956年12月12日的《文艺报》上。通过写养花的过程,表达了养花的乐趣: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全文按由事到理的顺序,层层递进,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5、《趵突泉》: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这是老舍先生撰写的一篇文章,记叙了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美丽景色。先介绍趵突泉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突出了趵突泉在济南风景名胜中的地位,然后依次描写了趵突泉泉水的清浅、鲜洁和大泉、小泉优美动人的姿态,表达了老舍先生对趵突泉的赞美之情。

6、《林海》:小学六年级上册;

《林海》是老舍写作的一篇散文作品,这篇课文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及其在国计民生中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由衷的喜爱之情。

扩展资料: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参考资料:

老舍_百度百科

草原 里的多音字和形近字

《草原》是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

《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首次来到草原,访问陈巴尔虎旗时写的一篇散文。作者以细腻清新的语言记叙了初入草原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

课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自然段,描绘了天空、草地、小丘、羊群、骏马和大牛所构成的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第二部分为第2、3自然段,描绘了陈巴尔虎旗的主人们迎接远方来客的情景,“男女老少”“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生动再现了草原由静寂变得热闹的情形。

第三部分为第4、5自然段,描绘了作者到达目的地后,主人热情接待客人、主客联欢和话别的情形。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文章以行踪为序,移步换景,由景及人。

课文语言优美,写景文字诗情画意,叙事部分娓娓道来,情景交融、生动感人。在表达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把写景和感受融合起来写。从“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进而产生“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的感受,从“一碧千里”“翠**流”,进而产生“既使人惊叹。

又叫人舒服”的感受,并且想“久立四望”,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情因景生,景因情美,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二是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景象写得具体可感。如,把绿色小丘比作只用绿色渲染的中国画,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骏马大牛也“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丰富的想象使景物的描写更加形象、生动,充满画面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草原风情。

多音字:行、勒、蒙。

形近字:草(花)、美(首)、唱(响)、骑(驰)、流(洒)

《草原》是现代作家、诗人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已选入人教版新课标(老教材)五年级下册第1课和教育部统编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课。文章主要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主客联欢图这三幅生动的画面?。作者在最后引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抒发了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和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扩展资料

行笔画

部分词语具体解释:

1、行货:[háng huò]?

加工不精细的器具、服装等商品。

2、发行:[fā háng]?

发出新印制的货币、债券或新出版的书刊、新制作的**等。

3、行情:[háng qíng]?

市面上商品的一般价格,也指金融市场上利率、汇率、证券价格等的一般情况:摸~。熟悉~。~看涨。

4、行距:[háng jù]?

相邻两行之间的距离,一般指两行植株之间的距离。

5、行会:[háng huì]?

旧译作基尔特。封建社会城市手工业者或商人的同业组织。目的在于保持本行业在生产和商品销售中的垄断地位,保护成员利益。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这种封建垄断性的组织变成了生产力发展的障碍,逐渐衰微瓦解。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