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龙标是谁?

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龙标是谁?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5-10
  • 发布时间:2024-01-25 15:29:02
左迁龙标:被贬为龙标尉;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原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翻译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
内容详情

左迁龙标:被贬为龙标尉;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原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翻译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赏析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百度百科——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是什么意思?

1、好友王昌龄被贬:天宝年间(742-756年),王昌龄因事被贬为龙标县尉(今湖南黔阳县),这是一个相对较偏远的地方。

2、离别时的哀伤:李白在得知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消息后,写下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以表达自己对好友的不舍和关切。

3、鼓励与期望:诗中还寄寓了李白对王昌龄的鼓励和期望,希望他能在逆境中坚守节操,奋发向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听闻王昌龄被降职为龙标尉。

原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赏析: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心思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原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作者简介〗

李白 (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注“随君直到夜郎西”,有的地区将“君”写为“风”,“及随风直到夜郎西”。

〖注释〗

1、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非常荒远的地方。

2、左迁: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3、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

4、子规:即杜鹃鸟。

5、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6、五溪:指沅溪、武溪、西溪、巫溪、辰溪五条溪水,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7、随风:一作“随君”。

8、夜郎: 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赏析〗

王昌龄左迁龙标,其实他并无舛误,以故在《芙蓉楼送辛渐》诗中表明自己的清白:“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知道他的不幸遭遇后遥寄此诗,深表同情与安抚。

〖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译文〗

杨花落尽杜鹃声声哀啼,

得知你被贬龙标去跋涉五溪。

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

一同伴随你奔赴夜郎之西!

〖结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特色〗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55442.htm

中心思想:表达了作者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他被贬深表同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王昌龄 (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怀化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

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他的不幸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参考资料: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百度百科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