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蒋小碗
今天上午,两个女生来面试。
两人不约而同的都带着男朋友一起来。
4个人一起进来的时候,那阵势,我吓了一跳。
同事问:“都是来面试的吗?”
“不知道呀!我也没有约这么多呀!”
女生们正常安排面试,男生们一直在会议室等待。
面试结束后,老板娘说:“她们男朋友都不用上班的吗?面个试,还陪同。我是绝对不会给你们批假陪同面试的!”
其实,男朋友来陪同面试,不算很罕见,有的甚至是父母陪同来面试。
我们之前有遇到一个女孩子来面试,老妈特地住宾馆陪同找工作。
呵呵,大**,还是请回家吧!
虽然有的父母是基于社会的安全性考虑。
但是,从公司的角度出发,你没有能力可以胜任工作。
公司不是学校,不是包容你的地方,能干就干,不能干,立马走。
面试,还要朋友设置家人陪同。
你具备判断能力和决策力吗?
公司希望招聘一位独立的工作者,而不是找个大**,大少爷。
社会上经常有新闻说:父母代替子女出来面试,他们面试过了,子女才会来公司面试。
呵呵,应给没有公司会收吧。
我认为原因有一是现在的面试求职的年轻人基本都是独生子女,有些家长控制欲非常强想陪同!二是现在的招聘机构太乱,面试各种培训机构诈骗太多,信息发达看到各种负面新闻担心上当受骗受伤。总的来说带朋友家人面试总比一个人去好!成功了有人分享喜悦,失败了有人轻声安慰!
不自信、不独立…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周围好多人都是形单影只!而且你觉得要是一个人走!别人会觉得你很孤独寂寞是吗?其实没有人会关注到!你要学会自己自信的去任何地方!一开始的时候可以边走路边听歌!慢慢就会克服心理的问题的…缺失了什么就渴望拥有什么。对这样的人来说,陪伴代表着信任和爱,是个很珍贵的东西。当然,足够的安全感只有自己给的了自己。给予陪伴的初衷是好的,但也要适度。每个人都是要成长的,不论是身体还是心灵。
凡事要人陪,就是不自信的表现,这样的人会养成优柔寡断的性格,不能成大事,而独立独行的人,做事果断,认准目标决不回头,敢说最干,敢做最为,独断专行!能成大事!性格决定命运,眼界决定格局,格局决定人生。
本人做过一年多的招聘,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没见过带父母的,偶尔见过带朋友的,但是当时的面试有集体环节和面对面环节,朋友最多在集体环节里观看不参与,不会让他进行面对面环节。
个人觉得:
1、这两个人关系肯定很好!
2、求职者存在一定的不自信,需要朋友来加油打气或者协助对公司了解把关。
针对求职者,个人建议,除非是有什么特殊困难或者特殊原因,不要带父母和朋友,除非带的人只是陪你到这来,但不做任何的出面。
什么?去面试还找“陪同”?
什么?去面试还找“陪同”?,职场都是龙争虎斗的,无论何时都要学会尊重他人,提升自己的能力才是头等大事,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这就带你了解什么?去面试还找“陪同”?。一起看看。
什么?去面试还找“陪同”?1
距离2017年春节还有不到10天时间,春节过完就要迎来又一个求职高峰期,所谓“金三月,银四月”,很多在2017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也会提早去招聘会现象,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但是有个现象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虽然招聘会现场大部分都是求职者,但是仍然会发现有部分家长会陪同自家孩子一起去找工作。Word天!你们这些家长好像有个假孩子!面试是考孩子还是家长呀!
陈磊就是众多由家长陪同下前往招聘会现场中的一员,他此刻正在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招聘点前无聊的东张西望,而旁边就是他妈妈正在和该公司的招聘人员就一些细节问题展开讨论:从薪水到上班时间,事无巨细。虽然招聘人员有些无奈,但还是认真的解答着。
我了解到,陈磊去年毕业,学习的是信息工程,在大学期间也没参加过实践活动,这次来招聘会就想看看是否有合适自己的工作岗位。陈磊看起来是个阳光开朗的小伙子,在跟我进行交流的时候,他妈妈就凑过来讲出自己陪同面试的原因:她说社会上骗子太多,自家孩子又单纯,担心他被欺负,她是来给孩子好好把关的。
就家长陪同孩子一起参加招聘会的现象来说,很多单位的HR表示家长的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作为招聘方也不会太过为难。但是如果在进行面谈过程中都是父母在表现,而求职者自己却一言不发,这种状况的人他们根本不会考虑录用。其实在遇到学生在家长陪同下来面试,面试官首先就会给学生的印象打一个折扣,都要出门找工作了还要家长陪着一起,典型的没长大的孩子,严重缺乏社会经验。这种情况下的求职者是不会被留下的,适应能力那么差,基本就是直接PASS掉了。
对于这种陪同面试的现象,专家指出其根源就是父母过强的保护意识。父母本身的呵护意识导致了孩子自身没有长大的心理特点,带着这种心理特点走进职场只能是受不得苦吃不得亏,稍微遇到点挫折就甩手走人,毫无责任感可言。具备这种特质的职工,哪家公司愿意录用?
作为家长,总要给孩子自己成长的空间,不可能所有事你都帮助他做决定做选择,应该让孩子有自己的判断力,学会周全的考虑问题从而才能更好的适应职场适应社会。所有陪同孩子去面试的家长们请三思,也请襁褓中的婴儿们快快长大,为了你个人的未来,父母养育我们辛苦了那么多年,该让他们省点心了。
什么?去面试还找“陪同”?2近一段时间,人事部、北京市有关部门相继举办了数场大型人才招聘会,招聘会上的几幕场景引人深思。 在面试中,可能会存在一些误区,这种误区能够对面试造成不良的影响。其一,公司可能急切需要招入员工。很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如果一个部门的空缺职位得不到及时的补充,这个部门便会因此受到影响。如果申请者有限,你可能会雇佣临时人员来缓解压力,然后才寻求适合这项工作的长期的员工来取代临时的人员,面试中会出现的第二类误工是;你可能会被那些声称太需要这份工作的应聘者打动,而事实上你无法知道谁更需要这份工作,而需要也不是你选取适合人员的标准。还有一种误区是你在面试中过于夸大了自己的能力,试图使应聘者相信你具有更多的权力,威信和更丰富的经验。要记住,面试是为应聘者提供自由发挥的舞台而不是为面试的主持者提供的。如果你听到对应聘者的有磁意见时,你不要急于相信,你应该注意其真实性,一般来说人们对他人的好恶出自多种原因,而这些原因很有可能与应聘的条毫无关系。
所以,你要相信你的判断。你可以参考一下别人的意见,但最终做决定还在你自己。 当你在招聘人员的时候,你大权在握。在那些应聘者心目中你就是’赐”与他们 机会的人。有的管理者在解雇相当一部分人之后再重新去聘请能与自己同甘共苦的人员,而这些人员都曾是与前任管理者有过不和或矛盾的`人员。我们不太赞成这种作法,但如果你无法解决与职员之间的某些问题,雇你自己的人员也是个可取的方法,此外,在面试交谈中,还有如下10个问题定要避免。不要过于正规,这样才能帮助申请人放松,交谈会更有成效。不要记笔记。不停地记录,会破坏有效的会谈。要培养自己的记忆力,会谈后再及时去写笔记。不要让申请人压力过大。你把公司和所应从事的工作,讲的天花乱坠,一旦他们被录用,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就会十分失望,同时对你也不信任了。当需要一名工人时,不必雇用一名主管。如,一位申请人过于聪明和富有经验,他能安心从事提升机会很少的工作吗?还是选择地些生产经验丰富、懂得阅读图低、工作速度快、主动性强/出勤率高的人为宜.不要告诉申请人他们不被录用,是因为个人的原因。这样会伤害他,使他特别沮丧。不要进行精神判断或提出建议。因申请人的个人生活,不属于你关注的范畴。不要问那些可能令人窘迫的玩笑问题。不要让自己的脸部表情、语调和手势暴露自己的感觉。不要不耐烦。不要被自己的偏见所误导
家长陪孩子面试
一位HR向我们讲述了现在的社会上的这样一个现象:家长陪同孩子一起到公司去求职,面试,还替孩子问这问那。还有几次在公司,我们通知求职者前来面试,来的却是求职者的家长,家长来了和我们谈孩子的工作,问了半个小时,还是不放心,我们对求职者本人的情况几乎不了解。现在的好多孩子几乎从毕业就宅在家里,出门几乎就认识家门口的两条路,往远走都不知道怎么走了……
相比于国外的教育来说,国内父母的溺爱,以及高考制度所带来的学生学习成绩好,但是生存技能问题严重不足,很多知名HR都对此表示了强烈的担忧。
资深HR陈变锋:
我认为这样的现象首先是父母意识的问题,孩子已经长大了,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还当孩子是在襁褓中的婴儿,事事照顾到,而是不顺应孩子自身的发展。父母本身的呵护意识就导致了孩子自身没有长大的心理特点,这样的心理特点走到职场上受不得苦吃不得亏,稍微有点挫折就甩手走人。没有责任感,只想要结果不想付出,造成这样的结果父母的责任更大一些,没有提前意识到孩子终究有一天要走入社会,要面对的是形形**的社会,但是他们就没有考虑到等他们无法再进入社会呵护孩子的时候孩子怎么办?作为孩子,你要靠你的父母多久,父母陪同不陪同面试完全在于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如果表现成熟,俨然一个大人,考虑相对周全,有自己的判断能力,父母还用陪着面试么?
个人从来不赞同家长有这样的行为,在挫折与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可能适应能力吃苦耐劳的能力更强一些,更容易适应社会一些,孩子刚毕业,不管是工作还是相亲都替孩子考虑,那如果父母年老已经没有了这样的能力以后呢?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都应该从这件事情上反思。可怜天下父母心是对的,但是父母的爱不是溺爱,是教会孩子正常的.成长,在应该不同的年龄阶段有自己的选择能力和适应能力。
父母陪同孩子去面试未必是好事,反倒可能让孩子应聘不到工作,因为每个面试官都是有判断能力的,我们都在为自己的工作负责,不可能招聘一个在襁褓中长不大的婴儿到一个需要不断成长学习的岗位上,所以请家长们三思,也请襁褓中的婴儿们快快长大,为了你个人的未来,父母养育我们辛苦了那么多年,该让他们省点心了。
在很多时候,孩子有机会锻炼自己的,从小学到大学,只是父母的呵护屏蔽掉了孩子的学习机会。
另外,业内知名人力资源总监陈俊峰则表示,对于陪同求职的,一般程序化的流程走过就排除了,没有独立能力的人很难想象会有什么样的工作成绩,但面子上要过得去,毕竟可怜天下父母心。
小结:
家是一个人的港湾,但是作为成年人,不可能永远不迈出自己的一步。家长的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是这样反而剥夺了孩子自己成长的权利,仔细想想,这真的是一种爱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