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我读的是曲黎敏老师精讲版的《素问》篇,虽然曲黎敏老师已经讲的非常详细了,但是我还是只领悟到了其皮毛,如今也是结合现实生活有感而发写一段文字把自己的灵感留存下来
? 《黄帝内经》《素问》讲的是我们人类的身体,我们人类的身体构造是世界上最精密的,任何一个部位都有它的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少了一块血肉我们人体的运转就会受到影响,不加以调养的话就会影响到我们的日常作息
? 这里引用曲黎敏老师的一段话:既然人体是最精密的系统,那么我们就不能随便地把某个器官割掉。我们经常随随便便就把扁桃体或阑尾割掉了,肯定是不对的。老天生它,一定有用。比如,现代科学就证明了阑尾是局部免疫系统,在控制食物、药品、微生物和病毒抗原方面均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关系到我们的肠道健康。在这个食物、药品越来越复杂的时代,它好似安监局,而且还收治毒气垃圾,所以它的存在非常重要。因此说对待生命,太想当然和自信,不尊重和敬畏肉身,也许会铸成大错。
? 其实我最欣赏的是《黄帝内经》的从细微的望闻问切看到广阔的人体内部四肢百态,见微知著,先治本再治标。
? 我们现实生活又何尝不是呢,很多人都是想着不努力而一夜暴富,可是天上不会空掉馅饼。
当我们咳嗽了,其实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喉咙发痒出问题导致我们咳嗽,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肺部的健康。
? 当我们经常熬夜玩乐导致腰酸背痛了,我们也不能只是捶捶背部腰部舒服了就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这其实是身体在告诉我们体内的肾脏肝脏已经在开始报警了。
? 事情都不能只看表面,要追根刨底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
之所以贫穷,问题根源是少读书吗?我是这么认为的。
活到老学到老,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所有贫寒子弟最公平的人生起点!
本周随着读书营一起阅读了南怀瑾**的《小言黄帝内经》,南师以大白话讲解了《黄帝内经》,带着我在字里行间云游了天文地埋、回顾了先古历史、了解了阴阳五行、周易八卦、天干地支,进而将生命与天地结合起来,形成对生命科学的初步认知。
《黄帝内经》这本书立论于生命的原始点,为中华文化之精。用南师的评价,《内经》不只是一部医书,它是包括“医世、医人、医国、医社会”。以黄帝之言:“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已”。因此,《内经》讲究天人合一、讲究博古通今。
基于此,在阅读过程中,我除了吸收其博大精深的知识,同时在思考它如何“医世、医国、医社会”,并尝试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打通。而我想到的是它还能”医企业“,即将其思想在企业管理实践中进行应用。
例如《内经》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即未雨绸缪,提前规划布局。而就此方面,政治、经济的管理与医道就是异曲同工,能够使国家社会长治久安比打天下更难更伟大;企业管理也是一样,创业容易守业难,企业家需要从天地变化中预判未来,做好应对各种变化的准备。
又如《内经》对人的精气神有了深入浅出的解释,而当代企业管理也早已将”精气神“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涵,进而延伸为企业的愿景、使命、价值观。
还有《内经》对“望闻问切”也进行了论述。望闻问切,合称中医“四诊”,为医之纲领。南师在书中第三讲门提到“医学就是政治家的学问,政治家就必须懂望闻问切”,读到这里,我想到自己在企业管理中也一直有对望闻问切的思考与应用,比如在信贷分析中,我们用“望闻问切”诊断法用以识别借款人真实意愿和真实能力,以防范风险。双比如我们在招聘面试中基本是采取望闻问切的方法,以选中优秀人才。
最后,了解《内经》对生命科学、认知科学的思想,是帮助让我们推开一扇门,打开我们的智慧,看到更广的天地。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大胆思考将其用于指导政治、经济、指导企业经营管理,期待与大家更多的讨论,谢谢!
2017年02月16日 (农历:正月廿) 星期四晴
一、读经情况:
1.《孙子兵法》8-10章
2.《庄子》齐物论第二
二、学习成长
1.《学说集》
2.《时间管理》12讲
3.阅读:《帝王师刘伯温》
三、日记
孩子成才的秘密——读《黄帝内经》有感
看徐文兵与梁冬对话《黄帝内经》之上古天真论篇,讲到第一节内容: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儿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生而神灵:是说每个孩子生下来都具有与天地沟通的能力。
(徐文兵)神: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心”和“神”是同义词。我们说的这些物质还有它的运动,都是哪来的,推到基点、原点,就是这个“灵”字。(是看不见的)给“灵”字取个名字就是“神”。
《说文解字》:神,引申万物者。(这个之前跟泉苇的感悟是一致的)王老师以前说过孩子有开天眼的能力。只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去开发,这个与天地沟通能的能力是每个孩子都具备的。他自己的两个孩子都有了这样的能力了。自己去年辟谷的时候见到过,也亲身感受到了这俩孩子的灵性。
这也是赖老师在演讲中说到的,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只要抓住孩子的最佳教育时机。将赖老师说的话和王老师的孩子开天眼的事情,联系到《黄帝内经》里的这句话:生而神灵。会发现,是说的是一样的。
弱而能言:这个言,就是指的文言文,而不是现在孩子们学习的语,(我们说孩子在说话的时候就是说:牙牙学语)(王阳明在小时候不会说话,但是5岁的时候开口说话时,就能出口成章,是因为爷爷一直在念那些经典之类的,所以被他记住了)一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够善言。是因为之前的学习打下的基础。而之前学了什么呢?易经里说:“君子以经论,”就是说孩子在小的时候就给他学习了这些经典。所以在很小的时候,就可以出口成章,就象现在的育心宝贝,很多都是可以说话引经据典的。这些能力都是来源于之前的听读经典打下的基础。
然后到幼儿循齐:徐文兵说,生而神灵还不够,就是光有聪明还不行。是啊,伤仲永的故事就是这样的例子,伤仲永天生聪颖,结果没有人引导,还是荒废了一生。所以说还是需要明师的引导,才可以真正让孩子成才。总结一下,就是这样的,当一个孩子做到了这些:首先有了读经典的基础,然后再去找到明师,让名师指点,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才。其实我们成年人也是一样,如果只是学习了经典,没有明师的引领,也只是学习了一个皮毛而已。想到这里,真的是太庆幸自己了,因为自己已经拥有了人生的导师。感恩天地,感恩圣贤,让我拥有了世上最有智慧的老师。想到佳佳虽然有了爸爸的引导,但仍然也还是有自己的师父的。所以要想成为优秀的人,找到名师的指引是必须的。
长而敦敏:因为有了明师的指引。才有机缘学习到了一些养生的方法。打坐,**,辟谷,...可以让我们更加的健康,强壮,就是长而敦敏。做到了所有这些,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投入到事业当中,便可达到成而登天。成就自己。从读《黄帝内经》中的这段话,让我看到了培养一个孩子成才规律的秘密,这里面也是有次弟的关系的。
看了徐文兵对《黄帝内经》的讲解,结和我们学习的《易经》,再联系佳佳和赖老师,我发现这就是一个人成才的规律。只要按照这样去做了,就一定是这样的结果。真的是太开心了。兴奋中....
刘完素,幼时聪慧好学,尤其好读医书。在医书中,他对《素问》一书情有独钟,朝夕研读,爱不释手,几乎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经过数年后,对《素问》的研读有了很多心得和体会,并据此撰写了许多医书发行于世。
金代的章宗皇帝曾三次征召他去朝庭作官,但他三辞不就。章宗爱其淳素,特赐号为“高尚先生”。在其死后,家乡人民在其故里为其建立了祠堂和墓碑,以示纪念。据说现在河北的河间市刘完素的故里,还留有这些遗迹
在刘完素读过的医书中,最令他感兴趣的乃是中国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他发现这本书是前人将丰富的临床经验加以总结,上升成为理论,用极其简练的文字写成的。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道理和对生命活动规律的解释;讲述了人为什么会患各种各样的疾病,以及如何治疗这些疾病的原则与方法。但因《黄帝内经》的文字极为简练,许多话说得过于隐晦,所以要想研究透彻是十分困难的。刘完素研习起来,往往是日夜不分,废寝忘食。他把该书作为自己“终身诵读”之书,不是花几年、十几年,而是花了几十年时间,从二十五岁一直读到六十几岁。他喜欢独自坐在一间屋子里,边学习边思考,努力探求其中尚未理解的奥妙。有一天,因劳累过度,不知不觉睡着了。突然看见两位道士走进来,递给他一碗美酒,他一气连饮了二三十口,碗中酒还是喝不完。当道士取回碗向外走时,刘完素急忙起身追赶。一时惊醒,才知自己是在做梦。刘完素从此变得聪明起来,悟通了许多道理。这段记载正说明刘完素研究学问时用心之苦,寤有所思,寐有所梦。按照现代精神分析法观之,那碗中的美酒就象书中的知识和道理,恨不能一下子全都将其吞入肚中,但又总觉得汲取不尽,所以酒也总喝不完。
黄帝的故事读后感怎么写如下:
最近阅读了《黄帝内经》及有关讲解《黄帝内经》的一些书籍,使我对这部经典的著作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养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现在作为医学院的学生,观念开始有改变了。这一次阅读之后,《黄帝内经》在我面前不再是单纯的医学书籍,它更像一本养生宝典、一本哲学书,一本了解自然,了解自身。
关注自身,顺应自然法则,达到天人合一从而使人生存的更好的养生哲学书。也使我悟到“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的智慧。《黄帝内经》流传千百年,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经典,它的医学价值和哲学价值正在不断被后人挖掘中,我也从这本书中得到不少的启发。
也希望我能更深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给我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更大的帮助。我在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同时,更感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黄帝内经》是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籍,它不象西医书籍那样去进解生理病理的专业知识,它只是帮助我们去认识自己的身体。
帮助我们认知日常生活中的玄妙,告诉我们什么是坏的生活习性,什么是好的生活习性,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告诉我们怎么不生病,怎么顺应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我深切地感到,《黄帝内经》是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笔精神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国独有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典。
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年老还是年少,都应该关注自己的生命,关注自己的健康,从现在开始就要好好养生,这样才可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可能有一个美好的人生,这样才会生活得有滋有味。健康和快乐,才是生命的真谛。
? 在《黄帝内经》素问开篇之前,还有两篇序言,原文加译注,洋洋洒洒达十五页。我本打算粗略浏览一遍即止,通读之后却对译注者们平添几分敬意。
序一为唐代医学家王冰所做。《素问》流传至唐代,早已损残散失,王冰对照家藏“张公秘本”做了大量的补录、修复等工作,并重新调整次序,进行了大量的注释。序二为宋代大臣林亿等所做。宋代大臣林亿等奉朝廷之命校勘医籍,再次考证王注本。林亿之校本即为今日素问之原型。
素问序言让我感悟良深的有两点:
1、做学问的艺术: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说过:“学会一门艺术的必要步骤是什么?简单来说,一是掌握理论,二是掌握实践。比如学医的人首先要认识人体的结构和各种疾病的症状。但光有理论还无法行医。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一直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融会贯通起来变成灵感——也就是掌握了艺术的灵魂,才能成为一名**。要成为**,除了学习理论和实践外还有第三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即要把成为**看得高于一切,这一目标必须占据他整个身心。”
? 唐代医学家王冰次注《素问》的经历生动地体现了弗洛姆的思想。王冰在序言里提到,“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此为因素三目标明确。“幸遇真经,式为龟镜”,此为因素一掌握理论。王冰曾从孟诜习医,后又师事玄珠先生。孟诜是位方外道家,其人少好医术炼丹,又跟从孙思邈学习阴阳、推步、医药,撰有《补养方》三卷,《必效方》三卷。王冰跟从孟诜学医,乃受其思想影响。王冰后来又曾拜同朝玄珠先生为师,研习医道,自号启玄子。而“玄珠”一词源于《庄子·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此为因素二长期医学和道家实践。
? 正是在这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王冰认为“且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于是,王冰潜心研究《素问》达12年之久。经过分门别类、迁移补缺、阐明奥义、删繁存要以及前后调整篇卷等整理研究工作,著成《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在医学史上功不可没。“其中简脱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义;篇论吞并,义不相涉,阙漏名目者,区分事类,别目以冠篇首;君臣请问,礼仪乖失者,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意。错简碎文,前後重叠者,详其指趣,削去繁杂,以存其要;辞理秘密,难粗论述者,别撰《玄珠》,以陈其道。”为了学术的严谨,“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揉。”确保“俾工徒勿误,学者惟明”。
? 由此可见,王冰对《素问》的次注是一次伟大的泽被后世的再创作。“千载之後,方知大圣之慈惠无穷。”
? 2、时间的长期主义者:
? 王冰花了12年时间次注《素问》,完成之时,欣慰地感叹“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而21世纪的我们呢,对于一门学问,不说钻研12年,也不说12月, 12天都嫌慢,恨不得一口吃成大胖子,12分钟就能走上人生巅峰。君不见,市面上处处皆是1、2天速成的新技能。
? 从前时间很慢,而在现代普遍的时间观念中,时间意味着死线(deadline),外界社会价值评价体系把我们的人生切割成一段段,也把自我分割成一段段。在这些片段里,我们以结果为导向,盯着无数个需要满足的需求,学习比成绩,工作比绩效,婚姻比圆满,生子比二胎……为了外界评价体系里的指标好看,我们的自我支零破碎,常常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
? 我们的时间就像一条资源的长河,倘若站在一个更长远的时间维度里,看待自己的一生,观察当下的人和事,我们便能保持平静和清醒,做出更为理性睿智的资源分配,而不是急功近利、浅尝辄止。
? 福柯说过:“始终关注自己,像雕琢一件艺术品一样雕刻自身的存在,是人毕生的使命。” 王冰像雕琢一件艺术品一样雕刻《素问》,与此同时,他也像雕琢一件艺术品一样雕刻了自我。
? 综上,掌握做学问的艺术,学会做时间的长期主义者,这就是素问序言给我最重要的启示。
附:
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注》作序时,题名为“启玄子王冰撰”。为何题名为“启玄子”?乃王冰为自己所取的道号。
关于“启玄子”道号的由来,在其《玄珠密语序》中有清楚、详细的交代。
? 《道藏·玄珠密语序》:“余少精吾道,苦志文儒。三冬不倦于寒冷,九夏岂辞于炎暑。后因则天理位而乃退志休儒,继日优游,栖心至道。每思大数尤短,景以无依。欲究真筌,虑流年而不久,故乃专心问道,执志求贤。得过玄珠乃师事之尔。即数年间未敢询其太玄至妙之门,以渐穷渊源,方言妙旨。授余曰:‘百年间可授一人也,不得其志求者勿妄泄也。’余即遇玄珠子与我启萌,故号启玄子也。也谓启问于玄珠子也。今则直书五本,每本一十卷也,头尾篇类义同,其目曰《玄珠密语》,乃玄珠子密而口授之言也。”
王冰后来专心问道,得遇高人隐士,即以“玄珠”为道号的道医--玄珠先生,并获得启蒙和秘传,于是便自取道号为“启玄子”,意为“启于玄珠子也”。关于王冰所师事的玄珠先生,宋人张杲在《医说·卷一·医家类》中云:“玄珠先生不知何许人,隐显莫测,惟太仆令王冰识其为异人,乃师事之。玄珠洞明《素问》,究极微奥,秘授妙旨。(以上摘自百度百科资料)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之“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常。故半百而衰也。”
上古时代的人,一般都懂得 养生 的道理。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 养生 的方法。以达到正确的标准。饮食有一定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房事,所以能够做到形体与精神协调统一,活到寿命应该终了的时候。超过百岁才死去。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着水饮。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酒醉了是行房事。纵**欲,因而竭尽了精气。真气耗散。不知道保持精气充沛,蓄养精神的重要。只顾一时快乐,背离了 养生 的真正乐趣。作息没有一定的规律,所以刚到半百之年。便衰老了。
这段话真是说到点子上,现在 社会 物欲横流,竞争激烈,虽然不缺吃穿,甚至营养过剩,反倒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风刮不着雨淋不着,却偏偏是这种安逸让人失去了生命的活力。为生活加班加点,忙于应酬,歌舞升平,不能按时睡觉,伤神费气,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夏天本应出汗排毒,却因贪图空调的凉爽把毛孔闭合,本应随着汗液排出的毒素继续停留在体内,冬天本就干燥,再吹一下温暖的暖风,吃一些反季节的食物,违背了自然规律,万物相生相克,人体缺什么,总会有相应的元素来补什么,而现时的人们刚刚好弄反了,冬天吃西瓜,夏天吃冷饮,心肝脾肺肾伤一损四,长寿的固然不多。感叹生活美好,生命可贵,也希望能在忙碌生活的我们,能够像古人一样,遵守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好好保重身体,形神兼俱,才能活的更加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