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定,理论上是还可以录取的,但是取决于报考人数,名额满了就相对比较困难。
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划定,由于条件各异,分数线的分差可能很大,最高与最低相差超过100分。如2004年山东省最低分数线理科为374分,同年青海省最低分数线理科是240分,相差140多分。
无论差距多大,但是各地确定分数线的办法是相同的,都是根据当年招生计划和考生成绩,依据人数来划定。一般按略多于计划数划定,多数是计划数的1.1-1.2倍,全省考生按考分的高低排下来,排到该人数时的分数,就是当年该省的最低控制分数线,只有达到该分数的考生才有资格被录取。
填报志愿方法:
能够利用“分数线”查阅各高校及专业的历史录取信息,这只是志愿填报的第一步,重要的事情还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利用“自分差”与“两线差”海选学校
关于用“自分差”与“两线差”海选学校,笔者在本文的第一部分“知己必知六大要素”之高考考分情况中有过这样的结论:凡“自分差”小于“两线差”(特殊情况除外)的均应予以舍弃;只有当“自分差”大于“两线差”的才有必要作进一步的预测。换句话说,就是要眼睛向下,选择“两线差”在“自分差”以内的学校。这实际上是“海选”学校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二、利用“分数线”报志愿应注意的问题
(1)、不能简单、机械地照套以往的录取分数。
(2)、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分数看特殊。
1、当前,在高考志愿填报研究领域逐渐分化出三种2015高考志愿填报方法。一种是“位次法择校”,一种是“线差法择校”,还有一种是“位次线差综合法择校”。其实,筛选学校的指标有很多,
每一种主张都有一定的产生背景和适用范围,是报考专家在长期的报考实践中的经验总结,都有一定的可行性。
2、对于不同层次的考生灵活使用位次法和分差法,能更有效地提高报考的成功率。
“位次择校法”就是用自己高考成绩所对应的省(市)位次与上述位次对比,从而决定是否填报目标院校的方法。
从全国范围来看,北京市和天津市的家长和考生可以着重运用一下“位次择校法”,这是因为一方面这两个地区考生总人数相对较少,另一方面这两个地区重点大学的录取率较高,位次的参考意义更大。从各省市区来看,高分段考生运用“位次择校法”的价值更大,分数越低,参考价值越小。
同时,有的指标是核心的,必须遵循;有的指标是参考的,可以遵循,也可以不遵循。填报志愿有一个指标叫录取平均分的线差均值。这个指标有两个要点:录取平均分、线差均值。
首先,高校录取时会生成很多数据,有提档分、录取最低分、录取最高分和录取平均分等,到底要用哪一种数据呢?提档分是一个虚线,它是按高校预先设定的提档比例而划定的一条资格线。比如,某校要录取10人,预设提档比例为120%,则该校提档分为报考该校考生中第12名的成绩,而这12人中还要依据一定的录取规则淘汰2人,所以说提档分是一条虚线。录取最低分和录取最高分是极端值,以它们为依据要么会冒很大风险,要么会高分低就、吃很大的亏。录取平均分是所有被录取考生的平均成绩,以它为依据,则把握较大,且选择专业也有了一定的余地。这几种数据中录取平均分参考价值最大。
如果是分数比较高的话,500以上基本上都还算比较稳吧。
如果分数是在本一线左右或者比较密集的阶段,那就应该要几千名会稳一些,毕竟一分就有近一千名。保守地说,大约1000到2000人。最终的选拔路线将取决于今年的申请者人数,具体还得看你具体分数位次在全省大概水平,以及本省高考人数有无大的波动等。
对于选择一所大学录取分数线的估计,仅指某一年的录取分数线是不够的,可能因为某所大学的某一年的录取分数线高低而有偶然性。建议参照最近3-5年的大学录取排名。
位次说的是你在这省所有考生中所占的位置,假如说排名第一的他的位次就是1,但是如果排名第二的有两个人他们的分数相同但是他们的位次是不同的,而他们的名次却是相同的。位次是从管理方面考虑的,是为了让考生合理地填报志愿做为参考。而名次是从排名好坏考虑的,是为了评定一个人成绩的位置好坏程度。
位次不是名次,而是指考生成绩和考生人数总和后的综合排序;高考分数最高的考生位次为1;相同分数的考生名次相同,位次不同;位次主要适用于各省参加全国普通高考的所有考生按科类(如理工类、文史类)进行排序。
1、位次差。高考报志愿参考位次是把控志愿风险的有效手段,但是冲和保没有绝对的所谓位次差的数值。具体应该拉开多大的位次梯度,要根据该院校中所报专业的位次和招生专业计划的分布来综合判断,同时还要考虑到专业录取规则的影响。
2、冲稳保。所谓的“冲、稳、保”是个表象的梯度表现,并不是方法和公式,要理解其本质。生搬硬套是会犯大错而不知的。当采用“线差法”或者“位次差”的方法报志愿时,其实已经犯下了一个逻辑性的错误,通常“土专家”才用这种方法。
3、位次计划分布法。采用位次计划分布法,可以在更高的精度上,结合报考热度,专业录取规则,招生专业构成,招生计划人数等多重因素,综合分析,然后实现狙击式的,面向专业录取为目标的志愿方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