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个字是不是太少了,我为你奉上一篇,字数多一点点:
作者在全文描述了三种雪:一是尚未化为雪的“暖国的雨”;二是滋润美艳之至的“江南的雪”;三是孤独、自由、奋飞向上的“朔方的雪”。用大量的篇幅描写被化妆、快速融化的“雪罗汉”。通过描写北方的雪则是对北方局势的不满,并认为要像北方的雪一样通过奋斗来争取自由。
请你参考!
Ⅰ 非雪天不能读书的读后感
在人生的坚难逆境中,读书是人生的动力和欢乐。
虽然很短但我相信浓缩就是精华!!
Ⅱ 我喜欢下雪天冰心读后感
北京是比往年暖多了,暖得冬天很少下雪!今冬只在1月5日,“小寒”的那一天,版下了一天的雪。权我倚窗外望,周围的楼顶上都是白灿灿的一层,校园小路上的行人,都打着伞,天上的雪仍在纷纷扬扬地下着,多么明亮,多么美丽!这一天我分外地喜悦。记得小时候住在山东烟台,每年冬天都下着“深可没膝”的大雪。扫到路边的雪足有半人多高,我和堂兄表兄们打雪仗,堆雪人。那雪人的眼睛是用煤球“镶”的,雪人的嘴是捅进了一颗小“福桔”,十分生动夺目。这时还听到我二弟的奶妈说“金钩寨里有一家娶亲的停在门洞里接新娘的红轿子,竟然半天抬不出来”。我多么想念我童年时代的大雪呵!
我竭力思索古人咏雪的诗句,而浮上心头的却是两首打油诗!
万里河山尽白头
明日太阳来吊孝
家家檐上泪珠流
还有一首是:
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
白狗身上肿
我觉得第二首是完全写实的,“井上黑窟窿”一句尤为形象化,亏他怎么想得出来!
Ⅲ 《下雪天》读后感
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有所感而写成的文章就是读后感。
1.今天,我读了内...一文使我深受容感触
2.翻开书,...几个字印入的的眼帘,不禁让我想起...
3.或者引用名言开头,在引出内容
结尾一般是:1.这片文章是我深受启发...
Ⅳ 古人谁雪天读书笔记
1、理学家杨时:程门立雪尊师典范
“程门立雪”这一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时值冬季的一天,杨时因与学友游酢在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师家请教。他们顶着凛冽寒风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3、映雪
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御史大夫。
Ⅳ 怎样写非雪天不能读书,读后感
读书不分四时,一年四季每一个季节都可以读书。春天读书,有杏花春雨别具一番风情;夏天读书,有接天莲叶相伴也令人神往。
读了《非雪天不能读书》这一篇文章之后,我发觉能在一年四季每时每刻都能读书的我们是非常的幸福的。但是,就是因为生活在这一种幸福的美好环境中,才使我们渐渐失去了像作者那样读书学习读上进心,使我们读书只是为了消遣解闷,而不是为了从书中获取更多的知识。让原来什么书籍统统都看的我也变的“挑食”起来只会选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看。让我某个方面的知识变的缺乏起来,而某方面的知识却变的非常非常的多,产生了明显的差距。所以,那早期读书的锐志总是要比晚期的锐志要强上好几倍,晚期读书的锐志总是几乎烟消云散。只是重复的看那几本自己喜欢看的那几本书,甚至还有很多好书没有看。
读书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成功的事情。所以,在读书的时候我们时候我们需要不断的提醒自己不要失去早期读书的锐志。要有像作者那样的毅力。否则长大以后读书学习的时间就更短了,学习的效率也更低了,能学到的知识也更少了,到了那个时候就算想要学习那也是不可能的了,后悔也来不急了。正所谓:“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给你一篇文,自己选
死之印象 赵丽宏
最早对死亡有直观的印象,是在四五岁的时候.有一次去乡下,镇上死了个产妇,很多人都去看,我也跟着大人去看.产妇仰躺在一块门板上,身穿一套黑色的衣裤.她是难产流血过多而死,孩子却活下来了.产妇大概20来岁,她的脸色苍白,但神态安详,像一尊雕塑.她活着的时候,一定是个极美的女人.很多人围在她身边哭.她却毫不理会,只是默默地躺着,平静地躺着,没有一点痛苦和忧伤的表情.
我第一次在这么近的地方看一个死人,却没有一点恐惧的感觉.当时留给我印象最深的,除了产妇苍白而美丽的面容,还有他的丈夫,一个悲痛欲绝的年轻男人.他手中抱着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坐在产妇的身边,别人嚎啕大哭时,他却只是无声地凝视着自己的妻子,他的脸上布满了泪痕.他的目光,除了看死去的妻子,就是看手中的婴儿.看妻子时,他的目光悲凄哀伤,看婴儿时,他的目光就非常复杂,既有爱怜,也有怨恨……妻子就是为了生孩子而死去,她为自己的后代流尽了身上的血,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一个死,一个生,死的丧仪和生的庆典在同一时刻进行,夹在这两个仪式中间的,是那个丧妻得子的年轻男人.他的无声而哀怨的复杂表情,我至今仍记得.
死神多半是突然找上门来的.谁也无法违抗死神的时间表.**中常常看到病人临死前讲很多话.躺在床上的人也知道自己已到了弥留之际,垂死的人说完了想说的话,然后从容死去.这样的情形,在生活中毕竟不多.
读《儒林外史》,很难忘记写严监生临死的那一段:这个爱财如命的吝啬鬼,面对着床头一盏点了两茎灯草的油灯,久久不肯咽气,直到知情者挑熄了其中的一茎.这个故事有点夸张,但我想大概也有类似的生活作为依据.
不过,人的意志有时候真能拖延死神的脚步.这种意志,常常是出于一种本能,出于心灵深处的希冀,这种本能和希冀是如此强烈,竟然使死神也望而却步.我的一个好朋友,一个诗人,曾经很动感情地告诉我一个有关死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他的母亲.很多年前,诗人的母亲在乡下病危,远在千里之外的诗人得到消息之后,星夜兼程赶回家乡,想最后看一眼母亲,和母亲说几句话,虽然他知道这种可能性几乎没有,因为他得到消息时,病危的母亲已经到了弥留之际,而他赶回地处偏远的故乡山村,要花五六天时间.躺在床上的老太太形容枯槁,只剩下极微弱的一口气,连说半句话的力气也没有了,她的双眼微阖,看上去就像一具尸体.但是,每天傍晚5点左右,她会突然睁开眼睛,凝视着窗外.这时候,经过山村的唯一一班长途汽车正好从远处经过.当汽车的引擎声轻轻从窗外飘来时,老太太那几近熄灭的目光突然变得炯炯发亮.人人都知道,她在期待远在他乡的儿子归来,她想在离开人世前见儿子一面.家乡的人们已经开始为诗人的母亲准备后事,大家都知道,诗人不可能赶回来,来不及了.然而奇迹发生了——两天过去.3天过去.4天过去.诗人的母亲依然活着!她的意识微弱得像烛火,很幽很幽,只剩下米粒般的一点,若隐若现,但就是不灭.一个母亲思念儿子的挚切之情,战胜了气势汹汹的死神.到第5天下午,当长途汽车的引擎声飘进来时,这位垂危的母亲用最后一点力气睁开了眼睛,她模糊的视野中,终于出现了儿子风尘仆仆的身影……
诗人讲这个故事时,眼睛里含着泪水.他永远无法忘记母亲临终前的情景,母亲拉住他的手,欲说而无声,千言万语,凝成两滴晶莹的泪珠,在她凹陷的眼眶中闪动……心如冰铁的死神,大概是被母亲的一颗心感动了,竟然守在她身边耐心地等了5天,眼看这位母亲生时最后的愿望成为现实,他才不慌不忙地把她带走.就这样,如愿以偿的母亲拉着儿子的手,平静地死去.死亡,在她的脸上竟化为宽慰的一笑.
中国有“死于非命”这样的成语.所谓死于非命,就是不该死的,却突然死去,也就是非正常的死亡.那些**者,大概也可以算是这一类.
“文革”中,我曾经看到很多**的人,那是一些不幸夭折的生命.就像在暴风雨中突然被折断的树木,这种惨烈的死,真正是对生命的摧残.
看一个活生生的人在你的注视下死去,那种印象是永远也不会淡漠的.“文革”中的一天,经过一幢高楼,正好遇到一个人从很高的窗户里跳下来.当时的感觉,仿佛是一件蓝色的衣裳从空中慢慢飘落,当那件蓝衣裳“砰”地一声沉重地摔在离我不远的地面时,我才知道,这是一个人!这个人仰面朝天躺在离我几步远的地上,是一个30来岁的年轻人.他还活着,我走到他面前时,他的眼睛微睁,嘴里在大声地喘气.那脸色,还是正常人的脸色,仰望着天空的目光中流露出痛苦的光芒.大概过了一两秒,他的脸色便转红,继而紫,接着灰黄,嘴里的喘息越来越微弱,那微睁的眼珠也逐渐失去光泽,变得空洞而灰暗.当他终于停止了喘息时,脸色顿时变得灰白如纸,暗红色的血流出来……就这样,我看着他在我的面前死去.这过程是那么短促,又是那么漫长.因为事情发生得突然,我一时慌乱得想不起该做什么,只是被他临死时的表情所震憾.当时的感觉并不是恐惧,而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哀.这样惨烈的死法,比死亡本身更加可悲.一个人即将死去,我却无法救他,只能眼睁睁看着死的过程在我的面前展开.生命的毁灭,竟是如此简单迅疾.
死和生一样,是生命的一个事件,是大自然的一个奥秘.在人生的旅途中,死是最后一个环节,谁也无法逃脱这个环节.然而这个环节似乎并不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生死由命”,孔夫子如是说.“不知将白首,何处入黄泉?”这“命”是什么?“黄泉”又是什么?是无常?是无奈?是飘忽不定的风?是变幻无形的影?难道真有一种在冥冥之中安排着一切操纵着一切摆布着一切的神秘力量?
没有人能对这个问题作出令人信服的明确答复.
不过,把死神的缰绳牵在自己手里的人,生活中不是没有.
在报上读到过一则令人难忘的新闻:一位女医生,患癌症,发现时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女医生将病情瞒过了所有的人,一直工作到耗尽所有的体力,躺倒在床上.这时死神正迈着悠闲的步子在她的身边游荡.然而她非但不躲避,反而主动向死神伸出了她的手.她选择了速死.她决意用自己的死,为人类的医学作一次试验.她在自己身上注射了致命的针剂,然后非常冷静地打开笔记本,记录注射之后身体的感觉和精神的变化,记录她生命中最后一刹那的感觉.翻江倒海的绞痛、天旋地转的昏厥、抽搐、幻觉、黑暗……她用颤抖的手,记录着她感受到的一切,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要用自己的死,为世人留下一份科学的档案.也许,她的试验在医学上没有多少价值,但是,面对着她颤抖歪斜的笔迹,谁能不怦然心动?
对女医生这样的行为,后来有些人提出质疑,认为这样做违反常规,违反人道.对死亡的认识,所谓的常规和人道,就是尽一切可能保护生命,延续生命在人间的每一分每一秒.然而这样的常规,是不是对所有人都是人道的呢?当你被病魔折磨得死去活来,求生无望,求死不能,你祈望平静安然地离开人世,抵达生命的终点,很难说不是一种解脱,一种幸福.现在很多人在争论,是不是可以对在痛苦中等待死神的病人和永远失去意识的“植物人”实行“安乐死”,我认为这样的争论最终会有一个合情合理的结论,这结论应该是允许被痛苦折磨的垂危者安然地走向他们的归宿.既然死神的拥抱已经无法避免,那么,与其慢慢地被折磨至死,使自己受罪,也使旁人痛苦,那么,加速死亡的来临,大概不能算不人道.
“上帝将夭逝作为礼物献给最亲爱的人.”这是拜伦的诗句.
而朗费罗的诗更美妙:从来就没有什么死!表面上的死实际是一种过渡;活人生存的世界只是天国的郊野,天国的大门就是我们所谓的死.没有一个活着的人能画出上帝的模样,也没有人能描绘天国的景象.然而世世代代的人们都在流传着上帝和天国的故事,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这种流传,因为生命中存在着神秘的死.
死像一条宽广的河流,缓缓地在大地上流着,在人群中流着,它的浪花每时每刻都在我们周围翻卷,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将无声无息地被它卷走.
死也像一座沉默的山,生时所有的欢乐痛苦和哭笑喧闹都埋藏在其中.没有人能够越过这座山.
死是无穷无尽的黑洞,这黑洞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再活泼再美丽再强悍的生命,最终也要被它吸进去,吸得无影无踪.
死像一朵白色的花,在寂静中不动声色地开放,并且把它的花朵凝固在黑暗里.世界上,只有这样的白色之花是不会凋谢的.
死,其实是生命在庄重地宣告:请记住,我曾经活过!
1995年初春于四步斋
读后感:
赵丽宏的《看雪》构思巧妙,开篇是对大雪的描绘,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氛围,让我们陶醉其中.然后将雪景转移到人物的活动中来,由静到动,由景及人,面对铺天盖地的大雪和雪后人、鸟的活动,让我们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力量,领略美丽的生命和美好的追求.借景抒情的手法让文章感情充沛,如饮一杯 对于西湖,人们常说: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看来西湖雪景在人们眼中是何等美丽!这篇文字,开篇点明时间,其中暗含着对故朝的追念.“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我们都读过柳宗元的那首著名的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回过头来我们不难发现这两篇文字所营造的境界是多么的相似,笔下的山水正是他们孤清寂寥心境的真实写照,作家没有直接去写他的心情,然而他此时此刻的心情早已经跃然纸上了.待到具体的湖中雪景描写,张岱就只用“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样一句描写出,淡淡的笔触,读来是那般隽永.张岱是个“痴人”,这是舟子的说法,然而还有比他更痴的人.谁呢?湖心亭上客居此地的金陵人.人生最难得的事是天涯遇知音,“国破山河在”,两个漂泊天涯的人相遇,那种感慨真实一言难尽呀!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地地道道的美文,我们在迷恋那景物人情描写的同时,它文字背后的东西却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咀嚼的.浓浓的咖啡,需要慢慢品味.赞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它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第一句交代咏雪的背景。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相当多。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自然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
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主讲人何以有此雅兴?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俄而雪骤”,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于是“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欣赏及赞扬谢道韫的才气。并写出了谢道韫是“咏絮才”。
这部小说中像这类“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典故,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我认为其重要价值就在于它原生态地记录了“魏晋风度”。魏晋是一个喜欢追求美的时代,欣赏形体、神态之美,追求名士风度成为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魏晋时期对男性美的要求和追求超过任何一个时代 最令人景仰的是他们身上的那种诗性傲骨。他们纵酒放诞,蔑视礼法,张扬个性,狂放不羁,超然物外,笑对生死,蔑视富贵,不就官职……他们是那个时代身上的龙骨,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仍然怀想起他们:名士本色,独立特行,傲视万物,潇潇洒洒。
我想不愤世嫉俗的人很难成为名士,尤其难成为魏晋时代的名士。《世说新语》就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这样的社会群体或说是文化群体。
明代的学者胡应麟曾这样评价《世说新语》:“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惚生动,而简约玄淡,真致不穷,古今之绝唱也。”既是绝唱,定有属于他绝唱的魅力,反复认真诵读这36门学说,定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今天, 2009年某月某日,下了2009年的第一场雪。
早上,模模糊糊地听到妈妈兴奋地说:“哇,下雪了!”一听到“下雪了”,一跃而起,胡乱地穿了衣裤,跑到了窗户前,我突然惊叫起来:“好大的雪啊!”我站在十楼阳台的窗前,只见天空彤云密布,雪花密密的飘着,远处千佛山看不见了,高楼模糊了,天空像织成的一张白白的网,只有灰白色的底子上飘着成千上万的白点。那一片片雪花像美丽的玉色蝴蝶,似舞如醉;像吹散的蒲公英,似飘如飞;又像吹落的梨花瓣,零零落落,团团簇簇。它是天使赏赐给人间的白色花絮,忽散忽聚,飘飘悠悠,轻轻盈盈,大朵大朵地随风飘落到山师附中院内的树上、房顶上和操场的地面上……从近到远整个大地都变成了银装素裹、粉妆玉砌的世界。这时,我情不自禁的感叹道:“多美的雪景啊!”玻璃窗上水汽妨碍了我的视线,我于是打开窗子更直接地观赏着这难得一见的雪景,那白花花的雪似银,似玉,似絮,在空中飘飘扬扬的飞舞着,那雪花飘落时,因为有微微的寒风伴随,所以雪花在空中旋转了起来。真像一位多情的姑娘在翩翩起舞,美丽极了!我似痴如迷,忘却了寒冷,直到妈妈叫我,才如梦初醒。这是我记忆中最大的一场雪,这情这景让我想到了唐代诗人李峤的咏雪诗:“瑞雪惊千里,同云暗九霄。地疑明月夜,山似白云朝。”这时,姥爷也骑在卧室窗台的栏杆上,头伸出窗外,一会儿举起照相机,一会儿举起摄相机,兴致勃勃地记录着静态和动态的雪景。
上午十点半,那美丽的雪景吸引着我又走到阳台上观看。雪还在纷纷扬扬的下着,山师附中操场上有叔叔阿姨们带着小朋友在照相,有的小朋友穿着大红的羽绒服,与白雪相映成趣,漂亮极了。过了一会,雪停了,并开始渐渐的融化,操场上,有的地方稍微露出了原本的颜色。“下雪喽!好大的雪喽!”山师附中操场上传来了小朋友的叫喊声,“打雪仗喽!打雪仗喽!”又有小朋友加入了他们游戏的行列。雪地顿时沸腾了起来,小朋友追逐着,嬉戏着,女孩子也不再文静,搬雪块,掷雪球成了这时的热点,雪地里成了小朋友游戏的乐园。
中午,雪又突然下大了,在纷纷扬扬的落下,那一片片雪花在空中舞动着各种姿势:或飞翔,或盘旋,或直直地快速坠落,铺落在地上。这时,姥爷的手机收到了一条短信,上面说:济南的降雪还在继续,目前是**预警信号,降雪量是7.8毫米,预计降雪量能达到8毫米以上,请注意防范。这时,我想:俗话说的好,瑞雪兆丰年,这场大雪告诉人们,明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不知什么时候雪停了,但是我的想象没有停下……
我喜欢2009年的第一场雪,喜欢它的洁白,它的清爽,它的飘飘撒撒,它的轻盈,以及它带给人们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