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毕业不必写论文
4月7日,《新京报》C60版对本科生毕业论文应否取消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作为一名大学老师,笔者也来凑个热闹。我的观点是:大学毕业只表明受教育程度,与体现一个人学术能力的论文无关,大学毕业不必写论文。
由于在大学里混饭吃,我看过许多学生的论文,本科生、研究生的论文都看过。实话说,很多学生的论文谈不上半点创造性,特别是从学校到学校的那类学生,其论文多是从这本书到那本书,从这个人的观点到那个人的观点,看不到他们自己的贡献在哪里。本科生与研究生论文的区别仅仅在于,研究生的论文更八股(所谓规范)一点,抄别人的东西更多一点。但是,这些论文基本上没有通不过的,本科生的论文是百分之百的通过,研究生的论文最多经二次答辩,也同样通过。笔者曾受托评审京城某重点大学一位新闻学研究生的新闻法制方面的论文,发现这篇论文存在数十个问题,其中不少属于硬伤。我将问题一一指出,并建议不予通过。委托我评审的教授说,这些问题私下告诉作者让她好好去学习就行了;评审意见里就不必写问题了。这个学生的论文就这样通过了。
于是,我一直在想,这些学生的论文为什么写成这个样子?思考的结果是,新闻、法学这样的'学科的本科生不适合写论文:一是因为本科生课程多,课业负担重,他们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深入地研究某一个方面的问题;其次是求职压力大,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完成论文写作;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对社会现实缺乏体验,写论文只能是凭空捏造或者抄抄贴贴。
基于上述考虑,笔者在2003年与某重点大学法学院负责人的一次交流中曾提出,毕业证和学位证的评价对象应该重新界定,明确毕业证与学位证的不同评价功能;将接受教育程度与学术能力分开评价,毕业证与学位证分别授予。作为对学生受教育程度的评价,毕业证书不宜与学术能力相联系;作为对学生学术能力的评价,学位证书也不宜与受教育程度相联系。学生只要在一个学校接受教育,完成了有关课程的学习,取得合格成绩,就表明其达到了某种教育程度,就应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则可于学生毕业并工作一定时期,在完成达到某种学术水准的论文并通过答辩后授予。(有了工作经历,对社会现实有了体验,论文写作才可能有的放矢,言之有物,而不致于空对空。)当然,如果学生有能力在毕业时提交达到相应学术水准的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也可于毕业时授予其学位证书。学位作为对学术能力的评价,没有接受过正规学校教育但具备相应学术能力的人,也可以获得和享有。
严格界定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的评价功能,将学术能力评价与受教育程度评价分开,其好处是,可以使只想从事实务而不想做学术研究的人,专注于专业学习并获得相应受教育情况的评价,而不必浪费时间去写(或者说编)论文。同时也可以使有志于学术研究并有研究能力的人才获得有别于实务型人才的评价,使学术评价更纯粹。 ;
在有的时候论文没有写完被老师骂,首先是生气,接下来的是难过,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自责,因为自己论文没有写完,很多原因是由于自己太偷懒了,自己没有20完成老师所规定的任务,所以会自卑自己没有认认真真的学习完成任务。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吧,就是我们在学校里边碰到的困扰。每年都会带研究生,带之前一般都会让他们做一个承诺,就是要读书、好好写篇论文,这些孩子呢,当时都答应的很好,但是在后边的过程当中呢,很快就会忙着去实习,考证找工作。然后把读书的事情写论文的事情往往都抛在了脑后,知道要开题的时候才会来找来找老师,基本上只剩下几天。所以呢,这个也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就说我认为对他们真正重要的事情,为什么很难激发到他们?
我刚才也在想,为什么我们安排下去的事情,执行不下去。你认为他应该做的,但他就是没有做。
首先第一点肯定是,他内心并不认可这个事情,并不认为这个事情很重要,多数时候只是完成任务。
就刚才那个论文来着, 九成九的学生都是把它当作拿到毕业证书的一个必要环节,而不是读书和学习。过几天也一样可以拿到毕业证书,为什么要发几个月呢?
还有第二点就是,学生们看不到读书写作文和论文写得好之间的强关系,也就是说看得不长远。大部分人都没有读书呀,大部分人都能够通过论文拿到毕业证书呀。
这就涉及到一个,前面的成功案例,大部分人都是没有读书,还拿到毕业证书的,为什么我就不行呢
我肯定也可以,所以我肯定也不需要读书,照样拿到毕业证。
写出像样的论文在实际工作当中并没有用处,它唯一的用处就是帮助你拿到毕业证书。其实是有别的用处的,比如说在写论文的过程 当中搭建知识框架,可惜的是大部分人已经不看中这个事了,他们看中的就只是毕业以后 如何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写毕业论文又跟工作不相关,而且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就从人的本能上面,也是觉得不划算。
付出收益不成正比,所以很多同学,干脆就马马虎虎应付一下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