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空一日》讲述了杨利伟进入太空的所经,所历,所见,所感,这篇文字选自他的自传《天地九重》,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可以读到,他乘坐太空飞船时奇妙的身体感受,他在太空飞行了14圈,经历了地球上14个昼夜看见怎样的太空奇景,他在太空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危险与痛苦,经历了那些惊醒动魄的时刻,这些内容都写得十分精妙,详细。这篇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杨利伟无畏艰险的勇气与对科学的热爱、严谨的态度,他一丝不苟,不怕牺牲,凸显出的航天精神,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征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
教学分了两课时。第一课时首先让学生速读课文之后,指导学生根据小标题梳理重要信息,先自己梳理,之后小组为单位讨论信息,然后抽代表交流梳理成果。给各小组加分 。 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文意,感受作者的探险精神与科学精神。主要找出课文中的五次“意外”,“振动叠加”“本末倒置的错觉”“神秘的敲击声”“出现裂纹”“抛伞开伞时”,让学生找出相关信息,找到杨利伟当时的心里状态或者具体做法。合作学习,以组为单位互相讨论,达成一致的,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全班讨论时,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教师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结果学生花在第二部分的时间比较长,一班有一个小组没有找全面,其他组讨论结果还不错。三班采取的是四人一组讨论,讨论结果展示没有一班的参与度高。
第二课时,从评析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以及理解航天精神和写作特点入手。重点品析的句子:1.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2.“不知道那是些什么,我认为那些也许是灰尘,高空可能不那么纯净,会有一些杂质,也可能是太空垃圾。那些物体悬浮在飞船外面,我无法捕捉回来,我至今还没弄清那到底是什么。”3.“其实最折磨人的就是这段过程了”4.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5.“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面来人了!”。接着提问:作为中国飞天第一人的杨利伟,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结合具体语句回答。(航天精神,坚韧仔细,严谨科学,不怕牺牲,敢于拼搏)最后指导写作特点:1.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惊险迭出。2.语言准确,生动严谨。3.横向、纵向、对照。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宜安排学生提前预习,这样有助于深入文本,理解文意。我的学生预习习惯不好,仅仅读一遍课文而已,相关知识介绍学生没有搜集。学生对这一题材在课堂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乐于探索细节,把握课文内容比较容易。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好。通过快速阅读,筛选主要信息,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梳理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如何解读标题。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品析文字,了解太空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体会到了航天人的奉献精神。课上组织小组讨论,一班学生参与度高,积极主动,三班学生基础差,参与讨论状态不好,有部分学生滥竽充数。但是一班多媒体坏了,我只能口头说一些课外知识,学生也不能很快通过多媒体获得课外知识,感觉课外知识获得量还不够大。
《太空一日》全文描写了作者对于进入太空的所经、所历、所见、所感。首先写在飞船升空过程中,共振带来的痛苦感受使“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再写在飞船上,“我”看到的事物,并强调“长城”;接着写写“本末倒置”的错觉和神秘的敲击声,最后描绘了惊心动魄的返航。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坚韧,一丝不苟,心理素质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太空一日》给杨利伟颁奖词: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目光。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听了徐老师的讲座后,我开启了老牛般的反刍。
每一个例子,每一个句子,都需要结合文本去思考,徐老师为何这样做。到头来,发现徐老师的创意最根本在于对文本的透悟和驾驭,也更坚定了自己认知的正确——用好教材就是提升师生素养的最佳路径。当我们有了灵巧的问题设置和活动设计,不再面面俱到,不再碎问碎答,不再按部就班,“共生”就不再是一句空话。课堂上,既有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培养,更有教师调控课堂的考量,师生一起奔向星辰大海就是最美的语文。
上课时想,吃饭时想,睡觉时还在想……当达不到自己理解的“融通”,心理就像堵着一堵墙,无论跨越,还是攀爬,都必须要过去,已经成了习惯。可以慢,可以熬,却不可以放弃。
把课文翻来覆去地看,横的圈的各种勾画,以提取重要信息。把文章主要内容,主题弄清楚是设置“读写结合”的基本前提。
忽然发现几个小标题是从作者的角度来拟定,并不能完全概括出每部分的内容,但要学生理解航天员的冒险精神就必须要先弄清每部分的主要“历险”事件,那就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着眼,让学生从“险”的角度重新审视标题,看看哪个需要修改,该修改成怎样的标题。学生就要对照标题和内容看看是否相符,还要重新拟题。形式比较活泼,拟题也是必须具备的能力。
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呢?还能提取主要关键词吗?我继续想。刚是从经历的事件来概括,如果按过程来呢?先升,后看,再听,最后落,这又是一条思路。可以还原“一日”的整个过程,即四个环节,我想,这也是杨利伟分开四个标题来写的依据。
把重要内容梳理清楚了,那几个部分之间有啥关联吗?一旦有了整合意识,就不难发现,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这也是徐老师讲座的一个重点。比较异同,是避开碎问碎答的有效方法,更是分析能力的有利提升路径,思维发散和整合也可以得到训练。时间,地点等过程性的标志词很明显,且大部分在段首出现,这也是把经过叙述清晰的有效方法。如果说以上两个设计是整体感知,那这一处“比较异同”就属于聚焦“部分”的分析了。从面到点,从整体到局部,都有所涉及。
以写促读,重在文本理解。那以读带写呢?本文第一部分的心理描写可圈可点,是可以作为“例文”利用一下的,升空过程加心理描写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当然,也有动作等描写的加盟,最终指向仍是心理。紧张是真实的,战胜紧张也是真实的,这才是真实的人的真实反应,杨利伟就是这样的真实。那怎样以依托来进行布置作业呢?“考场上”是学生最熟悉的,其心理过程也是复杂的,那就可以以此为微写作的点,仿照文中的写法实践一下。(其实,想到这儿可以“仿写”的时候,就已经酝酿探究作者“精神”的问题了。)
航天员的精神,是必须要探究的。这是个复杂的问题,但又不能天马行空的让学生谈,依托于文本是分析人物精神的法宝。考试时,经常有学生架空了谈精神品质,这就犹如水中月,看着好看,却是不中用的。从文本中哪个地方,你能读出哪种精神,是需要再次走进文本,细细斟酌的。既要有词语概括,更要有文本依据,无论用哪种方式,都是要促使学生一次次走进文本深处的。怎样表达对杨利伟的敬意,是可以依据自身个性去写的。当然,如果能再走出文本,走向同一类主题的远方,就更显实力了。如可以搜集其他航天员的相关资料,给他们做个简版的人物事迹展,就更好了。积累,毕竟也是语文的一部分,更是写作素材的点子库。这一点拓展,不知是否可行?需要三思而后行。
好的设计永远在路上,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期待徐老师的点评指导,以考验自身的“精准”度。
具体活动:
以写促读
《太空一日》
1.杨利伟在太空中的探险经历,如果以“险”为着眼点,哪几个小标题需要更换?请重新拟题。
遭遇共振叠加;遭遇舷窗裂纹
2.就标题“太空一日”中的“一日”,请分别用两字概括四个部分。
升空——所见——所闻——落地3.就写法而言,第一小节和第四小节有啥异同?请具体分析。
同:都是按时间顺序纵向叙述
异:第一节用关键词语和心理变化来叙述;第四节有明显的时间标志和地点变化
以读促写
1.作者升空和落地都是“过程”+“心理”交叉进行的,请以“考场上”为题,仿照这样的写法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片段。
2.请结合文本内容,探究“探险者”具备的精神,以赞扬“航天英雄”杨利伟。
1、《太空一日》讲述了作者对于进入太空的所经、所历、所见、所感,杨利伟不遗余力地作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和详尽的描述。这篇课文中我们可以读到,他乘坐太空飞船时奇妙的身体感受,他在太空飞行14圈,经历了地球上14个昼夜看见了怎样的太空奇景,他在太空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危险与痛苦,经历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时刻。
2、《太空一日》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2017年春季修订版)新选入的课文, 这篇课文选自杨利伟的《天地九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