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诸子百家之一道家的代表作,也是古代中国为数不多的哲学著作。
涵盖修身、治国、用兵、养生多个领域,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多字,但词约义丰,内涵包罗万象,历代注家如云。在此我引述二十条经典名句,与大家共同学习老子的智慧。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老子喜欢用水来比喻上德者的品格,水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柔软、停留在最低点、滋润万物而不与之相争。
2.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灾祸有幸福倚靠在它旁边;
幸福又有灾祸潜伏在它之中。
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灾祸与幸福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好事情既可以发展出好结果也可以发展出坏结果,警示世人要谦虚谨慎,做事情要有临渊履薄的态度。
对于这句话还有个最贴切的典故就是“塞翁失马”。
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句有两个关键词“不仁”与“刍狗”,“不仁”不能理解成“不仁慈”,这里的“不仁”指的是无所偏爱;“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祭祀完就会扔掉,没人拿它当宝贝,所以天地、圣人对万事万物都一样看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4.?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老子哲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物壮则老”,这句话的意思也是在告诫世人要学会适可而止,知进而不知退、知争而不知让,结果往往都是祸患。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出处《道德经》第一章。
解释天地万物之道是可以认知的,但道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名也是可以名状的,但名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
解释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是因为有丑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善,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
解释有与无相互滋生,难与易相辅相成,长与短相比较而显现,高与下相互依存,声音音律的相互应和而成曲调,前与后相互联接而成顺序。
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
解释天地无所谓仁慈不仁慈,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草狗(古代用草扎成的祭品)一样平等;圣人也无所谓仁慈不仁慈,他对待百姓也像对待草狗(古代用草扎成的祭品)一样,任凭百姓自生自灭。
5、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
解释有的版本为“多言数穷”。意思是:多说无益,言多必失,还不如保持静默。
6、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
解释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
解释最大的善就应当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与万物交融,而不与之争夺;水只停留在众人不喜欢的低洼之处,所以水性最接近于道。
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
解释太满了会溢出,应当适可而止;太冒尖了,难保长久。
9、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
解释金玉满堂,不一定能守得住;因富贵而骄奢,容易引祸上身。成功了如能做到急流勇退,这才是自然之道。
1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
解释五光十色,有时会令人眼花瞭乱,看不清丑恶;优美的顺音,有时会令人听不到忠言;美味佳肴十分爽口,有时会令人品尝不了疾苦;骑马游猎,有时会让人性情放纵;有时一些稀有珍贵的物品会让人图谋不轨。
11、宠辱若惊。
出处《道德经》第十三章。
解释无论受到宠爱或受到侮辱,都要把它当成重大的事情,重视起来,敏锐地觉察其中的危险和机遇,而不得意或沮丧。
12、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出处《道德经》第十六章。
解释认识了自然规律才能包容一切,能包容才能公正豁达,能公正豁达才能天下归从,天下归从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大道,符合大道才能长治久安,终身没有危险。
13、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
解释必须让百姓的思想行为有所规范,保持纯洁朴实心态,减少私心杂欲。这就是崇高而快乐无忧的学问。
14、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章。
解释大家都认为惧怕的东西,你也不得不害怕。
15、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章。
解释众人都觉得自己过得充实有余,我却遗世而独立。众人自以为清醒聪明,我却昏庸迷糊;众人都以为精明,我却什么也不知道。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10.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还有:
第五章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第七章
上善若水。
第八章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第九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8月30日名言)
第十八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第十九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三章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第二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第三十三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第三十六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第三十七章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第三十八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第四十章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四十二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第四十三章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第四十五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第四十八章
出生入死。
第五十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六十四章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第六十五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第六十六章
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第七十二章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三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现代汉语释义:人民不怕死,何必用来死来令他(她)们恐惧?
第七十四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第七十六章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八十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第八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