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关于一年级孩子阅读能力培养的思考

关于一年级孩子阅读能力培养的思考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5-10
  • 发布时间:2024-05-12 12:40:20
暑假第二个周六,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不到下午五点,我们班的班级群就开始热闹了起来。孩子们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有的开始了新学期的课文预习,有的开始了推荐书目的阅读,还有的甚至能抛开拼音,津津有味地阅读《中华上下五千年》… 回想这一年,对于
内容详情

暑假第二个周六,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不到下午五点,我们班的班级群就开始热闹了起来。孩子们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有的开始了新学期的课文预习,有的开始了推荐书目的阅读,还有的甚至能抛开拼音,津津有味地阅读《中华上下五千年》…

回想这一年,对于一年级孩子的阅读能力培养,我有如下思考:

一、师生共读,得法于课内

? 一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对事物的认识、感知局限于直观形象,所以小学低年级的阅读也应该遵循孩子的这一特点。

? 我经常利用早读或午读时间给学生读一些优秀的儿歌、诗词甚至绘本故事,从而引导学生看书,达到激发兴趣,扩大阅读量的目的。这些儿歌、诗词和故事可以是我们平时看到过的,也可以是学生推荐给我们的。可以说,每一首欢快的儿歌,每一首优美的诗歌,每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都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

? 在师生共读中,老师会巧妙地引导学生走进故事角色,在互动的游戏氛围中,师生不仅在共读故事,同时也在演绎故事。老师会在共读时尊重每个孩子的不同感受,积极鼓励孩子边读边观察边猜想,鼓励他们将自己比拟成故事中的角色,让孩子自然地融入到故事中去。

二、亲子共读,得益于课外

当前学生的阅读仅局限于课内教学阅读,而学生课外阅读几乎是一片空白。其原因关键在于学生没有阅读的兴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课内可以师生共读,课外可以亲子共读。

? “亲子共读”是我们一年级语文组一贯倡导并身体力行的,这种阅读方式一直以来也深受当前家长的欢迎。在家里,父母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共享一段温馨的阅读时光,亲子阅读就这么美好地进行着。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

三、生生互读,共筑乐学境界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教学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之间对话的权利,让他们在互读中感知、感悟、思考、质疑,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和发现。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考中,感知自己,发现自己,提升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语文教学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活力。

? 为让学生们真正喜欢上互读,我打算从孩子们最喜欢的绘本上入手。因此我在班里开展“分享绘本”活动,大家可以把自己的绘本带到班里互相传阅,用有限的资金看更多的绘本。通过同学互相交换绘本,交流读后感,甚至合作创作绘本的活动,近一步拉近了学生间的距离,班级凝聚力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进一步提升。

总而言之,要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就应以情感为基点,通过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生生互读等多种多样读书的方式,为孩子营造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语文能力,启迪心智,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如何指导小学一年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读不懂的话需要孩子多去读,多去理解,多读几遍,同时,家长要在旁边引导孩子学习,让他觉得,哦,原来阅读并不难,阅读也可以很有趣,需要孩子细心观察,其实一年级语文的阅读还是满浅的,认真读,其实答案都在里头,只需要自己发现即可,不必太过担心便是。若还不懂,可以多让孩子去看课外书,家长在一旁提出相关的问题考考孩子,让孩子学会阅读,学会做题。

望采纳。

如何指导小学一年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阅读量的积累,在低年级学段就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还要求学生喜欢阅读,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使他们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要完成这些指标,教师必须加强科学的指导和实践。为了让一年级的学生能早一点喜欢阅读,走进阅读,提高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在这里,我就如何指导一年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来谈谈我的一点做法:

一、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学生“口味”的课外读物。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图文并茂的注音读物,特别是一些童话、寓言、英雄故事等;如果就给他们规定要读多少书,那样学生反而失去了兴趣,这样老师就要好好的引导他们读一些感兴趣的书籍,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低年级的老师此时充当的脚色便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阅读,不但要“引”而且要“激发”孩子内心的感受,让他们尝到阅读的快乐,我一般采取了以下的方法:

1、利用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喜欢听故事和讲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在一节语文口语交际课上,我请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有一个学生声情并茂地讲了一个“女娲补天”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学生,故事讲完后,学生们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我抓住时机进行表扬,并询问他是从那里学到了这么好的故事,他说他经常看中央电视台“上下五千年”的动画节目中,从中还学到了很多好听的故事,可以讲给同学们听。于是我就借势引导学生回家多看看类似动画节目,或者看看与这些节目中的故事相对应的注音故事书、童话书。在以后的日子里,学生们都迷上了故事,更迷上了故事书。饭后这些孩子们总是喜欢把自己新学到的故事讲给我和同学们听,什么《八仙过海》、《精卫填海》、《对牛弹琴》等等,而且他们讲起故事来个个情趣盎然。采用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传统的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珍惜文化的情感。

2、在识字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于刚学完拼音的低年级儿童来说,就要开始积累词汇了。在教学生字时,让学生对生字进行扩词,可以增加学生词汇量,也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在教学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生字“春”,让学生进行扩词,其中有一个学生说了“春暖花开、春色满园”两个成语,我马上表扬了他“你真棒,说的成语真好!”这时又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还有……春眠不觉晓……”我听了非常高兴说“你也相当不错,你们能说出和其他同学不一样的词语和句子,了不起。”又问:“你们是从什么书上看到的呀?”他们呢都说是从课外书上看到的,于是我又说:“课外书的本领真大,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组出很多很好的词语、背出很多的古诗,而且还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呢!”说完就听到下面有声音在轻轻地说“我明天也要带一本来……我回去也要看了……”。果然第二天就看见很多学生都带了成语书、古诗、字典等等。用这样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3、开展比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争强好胜,有强烈的表现欲。故在低年级开展比赛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在每周二的晨会课上总要抽出一点时间,让学生来交流自己在双休日中学到了那些课外知识,比一比谁的课外知识最丰富,然后评出“百科知识通大王”,这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非常高;每周五的下午课外阅读课上,请学生展示自己本星期看到了那些故事、童话或者是文章,看看谁交流的故事最多、童话最多、文章最多,然后评出各种不同的奖项和不同星级的阅读积极分子,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阅读的热情,使他们始终保持进行阅读的兴趣,能多读书、好读书。

二、指导学生选择适宜的课外读物

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但辨别力有限,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以实现阅读的有效性,为此根据学生的能力、思想、年龄和兴趣的不同,以及课堂教学需要的不同,认真帮助他们选择适当的读物。

三、教给阅读方法,让学生会读书

把一篇课文读懂不是目的,学会读懂一篇文章,逐步做到自己能读书,不待老师讲才是目的。也就是说,不是要学生“读会”而是要学生“会读”。那么要指导小学生会读程度适宜的课外读物,必须教给他们科学的阅读方法,这样才能够把他们带上路。“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益。”这足以证明方法之重要,以不增加小学生的负担为前提,我采用了的方法是图文结合法。低年级的课外读物几乎每篇都有插图,有助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如低年级注音版《唐诗三百首》中《静夜思》就画着一个人在静静地望着月亮思考,让学生看图和读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前看看图,读后讲讲图,发挥图帮助理解内容的作用。

四、及时评价——用成果鼓励学生

任何人都希望对自己的作为有所认可,小学生也是如此。及时地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不仅对已经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是个鼓励,对于还没养成习惯的学生也是一种促进。

评价阅读效果,是与活动密切相关的,也就是在活动中对学生的阅读效果作出及时、合理的评价,使学生的劳动得到认可,能够增加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继续阅读。本学期有两位学生被学校评为“读书星”,对班级其它学生的促动很大,有很多学生都拿起了课外书读起故事来了。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争强好胜,有强烈的表现欲。如果在低年级开展比赛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如在每周的课外阅读课上总要抽出一点时间,让学生来交流自己在双休日中学到了那些课外知识,比一比谁的课外知识最丰富,然后评出“读书星”,这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非常高;利用每周五的中午课外阅读课上,请学生展示自己本星期看到了那些故事、童话或者是文章,看看谁交流的故事最多、童话最多、文章最多,然后评出各种不同的奖项和不同星级的阅读积极分子,这样也许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阅读的热情,使他们始终保持进行阅读的兴趣,能多读书、好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应从一年级开始培养,相信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我们坚信这样一句教育新理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样我们就自觉去学习、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课外能力。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