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网上的学历提升机构是靠谱吗?

网上的学历提升机构是靠谱吗?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5-10
  • 发布时间:2024-05-12 08:50:04
1、学院直招的教育机构一般来说都是属于网络教育机构或者函授,电大等院校。这种的学历提升机构也是最为靠谱的,比较出名的就是北外网院、北大继续教育部等院校直属教育提升机构。 2、为自考这样的考试形式提供课程辅导收取辅导费用的一些机构,这样的机构
内容详情

1、学院直招的教育机构一般来说都是属于网络教育机构或者函授,电大等院校。这种的学历提升机构也是最为靠谱的,比较出名的就是北外网院、北大继续教育部等院校直属教育提升机构。

2、为自考这样的考试形式提供课程辅导收取辅导费用的一些机构,这样的机构也是比较靠谱的。一般情况下的教育机构都会明确是做学历提升的辅导还是做学历提升的教学,但是也一定要注意有些教育机构还是会模糊概念。让学员交钱以后只做培训,报名以及考试都需要自己进行。

3、与院校合作的这一类的教育提升机构了,这类教育机构的构成鱼目混珠。报考的同学一定要特别的注意。有些教育机构会打出这样的名号来进行行骗,凡是涉及到“包过”这样的字眼出现99.9%的概率是骗人的机构。大多数的学院都不会做出包过的保证。所以同学们一定要谨防上当受骗最后,人财两空。

如何辨别机构是否靠谱?

1、办学资质是否正规

正规合法的学历教育培训机构,不仅具有教育部门颁发的学历教育办学许可证,还有成人高等院校授予的正式授权书。建议在报名咨询时,现场核实机构的办学许可证和学校授权书,无法出示相关证明的机构可能为非法代理或中介机构。

2、教学资源是否丰富

值得信赖的学历教育培训机构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为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提供强大的资源支持。它们既有固定的办学场所、良好的办学环境和完善的教学设施等硬件设施,还有传统的书籍和音像资料,也有现代化的网络课程、电子教案等数字化资源。

3、老师是否专业

正规靠谱的成人教育培训机构,都会有专业的师资队伍,班主任会全程伴随学员的学习,帮助解决学员的各类问题,节省许多不必要的时间。但如果像是淘宝客服一样,你问啥都很飘,啥也没有个答案,那肯定的是不行。如果老师比较专业,真心的为考生着想,那还是不错的。

4、报名协议是否合法

正规靠谱的培训机构,会走国家正规报名流程,签订报名协议,这样学员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因此,学员在选择成人教育培训机构时,一定要擦亮眼睛,认真看清楚报名协议中的条款,避免有什么猫腻。

5、社会口碑是否良好

良好的声誉和口碑是衡量学历教育机构的重要标准,对于未曾亲身接触过的教育机构,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全面深入的了解,不妨参考过来人的评价和体验。如果一家机构具有较多的负面评价,比如“作弊”、“无资质”、“教学低劣”、“假学历”等等,一定要高度警惕。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曾子教育孩子的方法

曾子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有必要对他的教育思想进行探讨。现谈一点自己初浅的看法。

一、明确坚定的教育方向

曾子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与他的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相一致的。这一目标非常明确,也非常坚定。就是培养治国人才和仁德之人。

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见《论语·泰伯》)

可以把幼小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一个国家的命运委托给他,面对生死存亡的关头却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这里讲的是治国,是说培养治国人才,而且是生死关头不动摇的治国人才。

曾子又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见《论语·泰伯》)读书人不可以不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而路途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奋斗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这里讲的是仁德,是说培养为仁德奋斗一生的人才。这里讲到“弘毅”,又讲到“死而后已”,这个“仁人”仍然具有相当高的标准要求。

治国人才与仁德之人两个培养目标是一致的。治国人才必须是仁德之人,培养仁德之人的目标是为了治国理民,实现仁政。这两个目标是以仁德放在首位的。“君子进则能益上之誉,而损下之忧;不得志,不安贵位,不博厚禄,负耜而行道,冻饿而守仁”。(见《大戴礼记·曾子制言》)能够参与治国就增益国君的声誉,并减少百姓的忧愁,这实际上是说的实行仁政;如果推行仁政的愿望不能实现,就不要参与治国,就是干农活与普通百姓也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挨冻受饿也要坚持自己的仁爱。

关于德与才的关系,《大学》引用《尚书·秦誓》中的话:“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如果有这样一位大臣,忠诚,虽然没有特别的本领,但他心胸宽广,能够容纳别人,“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用这样的人才能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况且也有利于国家啊!德才兼备,德是第一位的。

二、明德博学的教育内容

曾子在教育内容上的主张,是与他的德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他强调的是以德育为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用现在时髦的话说,是素质教育。

在德育上,曾子倡导的是明德,即培养光明正大的品德。《大学》一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革旧图新,在于达到最善的境界,也就是所说的三纲领。这三纲领是紧密相联的,它们的关系是递进的。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就要在思想上不断革旧图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保持天天弃旧图新才能达到改善的境界,实质上还是明德这一纲领。曾子讲的修身是明德教育,孝道是明德教育,这在“曾子十篇”、《大学》、《孝经》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在智育上,曾子提倡博学。博学就是广泛地学习知识。他在《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篇中多次提到博学问题,如“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君子既然学习了,就担心学习的知识不够广泛;“君子博学而孱守之”,君子要广泛地学习知识并小心谨慎地去实践它;“君子多知而择焉,博学而算焉”,君子要能识别多种人并区别对待,能够广泛地学习并辩别好坏等等。

孙子教授学生的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教,曾子基本上也都作为教学内容,这在一些记载曾子的古籍中有所反映。如《礼记》中有曾子讲礼的记载,《庄子?让王》有曾子居卫曳縰而歌《商颂》的记载,曾子在《孝经》中也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等等。曾子还以《诗》、《书》教**,《孝经》、《大学》多次引用《诗经》、《尚书》上的句子就是明证。曾子还传授自然知识,如《大戴礼记?曾子天圆》,这是孔子所没有的。

曾子尊老爱幼,并把这种思想传授给**,这是难能可贵的。他亲自参加劳动,曾出薪于野、耕泰山下、敝衣耕于鲁。他不仅教育学生不得志就去农耕也要坚持自己的仁德,(见《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还对秉德之士从事耕嫁的做法表示赞同。他以禹为例说:“昔者禹见耕者五耦而式,过十室之邑则下,为秉德之士存焉”(见《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下》),从前大禹坐车行路,见到有五对耕田的人就低头抚轼表示敬意,经过有十户人家居住的地方他就下车步行,这是对有道德的人表示问候。当然,儒家是主张积极入仕的,但是在曾子看来,不得志或不被任用的情况下,农业劳动也是君子的一项选择。

三、灵活务实的教育方法

曾子教授**有五大特点:

一是原原本本地传授孔子的教导。例如,一次曾子对他的**子襄讲什么是勇敢,就直接引用孔子的话。他说:“你喜好勇敢吗?我曾听孔子说过什么是最大的勇敢,自我反省,正义不在自己一方,即使对方是普通百姓,我也不恐吓他们,自我反省,正义在自己一方,即使对方有千军万马,我也勇往直前。”(见《孟子·公孙丑上》)再如:曾子在回答**单居离关于“天圆地方”的问题时说:“过来,我告诉你,我曾经听孔子说:天的事理叫做圆,地的事理叫做方,方幽暗,圆明亮”。(见《大戴礼记·曾子天圆》)以致他的**乐正子春在授徒时也象他一样:乐正子春走下台时伤了脚,伤好以后,仍几个月不出门。他的**问他:“老师脚上的伤好了,几个月不出门,还有忧愁,为什么呢?”乐正子春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从曾子那里听到孔子说的一番话:“上天所化生的,大地所养育的,人是最伟大的。父母完整地生下儿女,儿女死时也要把身体完整地归还给父母,这才算是孝;不伤害自己的身体,才算是完整啊。所以君子即使走上半步也不敢忘记孝道。如今我忘记了孝道,因此忧愁。”(见《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后世写文章引用名人名言,可能就是受曾子这一做法的影响,这也对我们今天开展读经活动是个启迪。

二是注意教学相长。《说苑?反质》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公明宣跟着曾子上学,三年不曾读书。曾子说:“你当我的学生,三年不学习,为什么呢?”公明宣说:“哪里敢不学习呢?我见先生在房内,父母在,呼喊的声音不曾让狗、马听到,我喜欢这一点,学习了但还没做到。我见先生接待宾客,恭敬节俭却不松懈怠慢,我喜欢这一点,学习了但还没有做到。我见先生在庭院,严格对待下人却不诋毁伤害他们,我喜欢这一点,学习了但还没做到。我喜欢这三点,向您学习了但还没有做到,我怎敢在您的门下而不学习呢?”曾子离开坐位道歉说:“我不如你,你是在学习啊!”《荀子·大略》有这样一条记载:曾子吃鱼剩下了几条。曾子说:“用米汁浸渍起来吧。”他的一位**说:“用米汁浸渍的鱼吃后容易伤人,不如腌制的好。”曾子流着泪说:“是我有了不专心的情况啊!”他伤心自己听到的晚了。善于向学生的长处学习,在教学中增长知识,这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向曾子学习的。

三是交谈式教学。提倡师生互动,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这也是曾子的一个长处。《礼记·檀弓上》记载,一次,曾子对子思说:“孔伋!我办理父亲的丧事,七天没喝一点汤水。”子思说:“先王制定礼制,是让做的太过分的人屈身接近礼的规定,又让做不到的人努力达到礼的规定。因此,君子为父亲守丧,不喝汤水只要三天就可以了,要能够柱着杖站起来。”《孔丛子·居卫》也记载,曾子对子思说:“从前,我跟随老师周游于各诸侯国,老师不曾丢掉做臣下的礼节,而先王的礼法还不能推行。如今我看你有傲慢国君的意思,岂不是不合乎礼法吗?”子思说:“时代改变了,世事不同了,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相适宜的做法。在我祖父的时候,周朝的制度虽然已遭到破坏,但君臣还各在原来的位置上,仍保持着上下的关系,象一个整体。想推行先王之道,不按礼节去寻示,就不会被接纳。当今天下的诸侯,正欲用实用相竞争,竞相召请英雄,用来作自己的助手。这是得到贤能的人就昌盛,失去贤能的人就灭亡的年代。在这个时候,我不提高自己,别人就会贬低我;我不尊重自己,别人就会轻视我。舜和禹以礼相让,商汤王和周武王用兵相争夺,不是他们故意相违背,而是时代不同了。”看这段对话,多么象两位朋友在交换意见啊。

四是身教重于言教。曾子是主张“行必先人,言必后人”(见《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的,即行动一定要在别人前面,说话要在别人后边。他时时处处以身作则,要求**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讲孝道,他做到至孝;讲修身,他“日三省自身”。曾子主张“不得去,不安贵位”(见《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自己的主张得不到实行,就不安居高位。因此,“齐迎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皆不就”(见《韩诗外传卷一》)。他主张谨慎,又主张守身。因此,在重病的时候,他把**叫到身边,对他们说:“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经》中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不会再受到损伤了!**们。”(见《论语·泰伯》)曾子在临终前用自己的一生慎行来教育**们。

五是抓住一切机会及时进行教育。《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记载,曾子有个**将要到晋国去,对曾子说:“晋国没有我熟悉的人”。曾子说:“为什么要有熟悉的人呢?去吧。有熟悉的人称他为朋友,没有熟悉的人就去做他的客人。君子坚持仁爱,成就德行,先做后说,千里之外都是兄弟。假如你不知加强学习修养,那么就是你的亲人,有谁愿意亲近你呢!”**临出发前,曾子也要进行一番加强道德修养的教育。《论语·子张》记载,孟孙氏任命阳肤做法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在上位的人不按正道行事,民心离散已经很久了。如果了解到罪犯的真实情况,就应该怜悯他而不应该居功自喜。”曾子又抓住阳肤去做法官的机会,对他进行了一番爱民的教育。曾子在病中,仍念念不忘教育**。《论语·泰伯》记载,曾子有病的时候,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鸟快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他说出的话是善意的。在上位的人应该重视的礼貌有三个方面:严肃自己的容貌,就可避免别人的粗暴轻慢;端正自己的表情,就接近于诚实守信;说话注意用词和口气,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礼仪方面的事情,自有主管的官吏在那里。”对**进行了礼仪方面的教育。

四、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

曾子十分关心**的成长,悉心研究学习方法,对**的学习提出了严谨科学的要求。

一要勤学好问。他说:“君子爱日以学,及时以行,难者弗辟,易者弗从” (见《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君子要珍惜时间用于学习,学到的知识及时用于实践,不回避困难,不贪安逸。又说:“不能则学,疑则问,欲行则比贤,虽有险道,循行达矣”(见《大戴礼记·曾子立事》),没有才能就学,有疑难问题就问,想做事就仿照贤人,虽然有艰险的道路,沿着这个方法去做就没有行不通的。他还交给问的策略:“问而不决,承间观色而复之,虽不能亦不强求也” (见《大戴礼记·曾子立事》),问了而没有弄明白,抓住时机观察老师的脸色再问,老师就是不解答也不要强求。

二要自省自励。他说:“君子攻其恶,求其过,强其所不能,去私欲,从事于义,可谓学矣”(见《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君子要祛除他不好的方面,查找自己的过去,增强自己的薄弱环节,去掉偏爱的欲望,见到义举就跟着去做,才称得上学习了。但反复强调自省:“唯义所在,日旦就业,夕而自省思,以残其身,亦可谓守业矣”(见《大戴礼记·曾子立事》),以正义为行为准则,白天从事事业,晚上自我反思,以这种态度坚持终身,就可说守护基业了;“君子思仁义,昼则忘食,夜则忘寐,日旦就业,夕而自省,亦可谓守业矣”(见《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君子思慕仁德和正义,白天从事事业忘记吃饭,晚上自我反省忘记睡眠,以此锻炼自身,就可说守住基业了。

三要互帮互学。他说:“人之相与也,譬如舟车然,相济达也。已先则援之,彼先则推之。是故人非人不济,马非马不走,土非土不高,水非水不流”。(见《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人们相处,就象行船使车那样,相互帮助才能通达。自己在前就拉,别人在前就推。因为人没有别人的帮助就不能成功,马离开马群就不奔驰,土堆不增添新土就不再增高,水不增加新水就不会流动。所以,“君子已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己虽不能,亦不以援人。”(见《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君子自己好,也喜欢别人好;自己有才能,也喜欢别人有才能;即使有的事自己没做好,也不要牵连别人。要求得相互帮助,必须注重选择朋友,“与君子游,如长日加益,而不自知也;与小人游,如履薄冰,每履而下,几何而不陷乎哉!”(见《大戴礼记·曾子疾病》)与君子交往,就好象时间长了,虽每天都有增益而自己感觉不到;与没有德行的人交往,就好象走在薄冰上,每走一步都在下滑,能用多长时间而不陷入水中呢!怎样交往朋友呢?“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见《论语·颜渊》),君子用文章学问来聚会朋友,凭借朋友辅助自己修养仁德。

四要循序渐进。曾子说:“君子学必由其业,问必以其序”(见《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君子学习一定要循序渐进,请教问题也要讲究次序。又说:“行无求数有名,事无求数有成”《大戴礼记·曾子立事》),行动不求过急就能做好,做事不求过快就能成功。为了实现循序渐进,他为学习和修身规定了一定的程序。在学习上,“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无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贵其能让也。君子之学,彼此五者而已矣”。《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君子既然学习了,就担心学的不够广博;学的知识广博了,就担心对这些知识不能够温习,就是对这些知识温习了,担心的是不能够理解;就是对这些知识理解了,担心的是不能用于实践;就是能够用于实践了,可贵的是能够谦让。君子的学习能够做到这五点就可以了。把学习分为了博、习、知、行、让五个步骤。在修身上,“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见《大学》)穷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了知识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思,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自身的品德,修养好自身的品德后才能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后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治理好国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把修身分解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环节,即八条目。

五要注重实践。曾子总是把学与行紧密联系在一起,如“爱日以学,及时以行”,“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博学而孱守之”(均见《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等等。他们高明之处,已认识到知识来源于实践。他说:“言不远身,言之主也;行之远身,行之本也。言有主,行有本,谓之有闻也。”君子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闻,则广大矣。(见《大戴礼记·曾子疾病》)言论不离开实际去做,是言论有根本;行动离不开亲身去体验,是行动有根本。言论和行动都有根本,就能使自己的知识见闻得到丰富。君子尊重知识,就能使德行高超明达;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就能使事业宽广宏伟。他还把实践分为“思考、论证、行动、检验”四个阶段:“思而后动,论而后行,行必思言之,言之必思复之。” (见《大戴礼记·曾子立事》)考虑好再行动,论证后才去做,行动必须考虑符合计划,符合计划后必须考虑经得起检验。从哲学的角度说,曾子的这一思想,也是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对于我们今天学习、做事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曾子杀猪是对是错

 曾子,名参(shen阴平),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费县)人。他是古代?大圣贤?孔子的学生。那么曾子教育孩子的方法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我为你收集了曾子教育孩子的方法的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曾子教育孩子的方法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曾记载一个曾子?杀猪教子?的动人故事,一直为世人所传颂。

 有一天,曾子的妻子忙完家务,准备要到街上去买东西。三四岁的小儿子,也要跟着去。母亲怕麻烦不让去,儿子没完没了地纠缠。实在没办法了,灵机一动,便哄他说:?听话,在家里玩。等我回来,我把咱家那口大猪杀了,给你炖肉吃。好吗?

 小儿子一听说要吃炖肉,立刻就止住了哭声,认真地问道:?这是真的吗?

 母亲假装认真地点了点头。小儿子立刻破涕为笑,又到一边玩耍去了。

 曾子是一个教子的有心人。刚才母子对话的情景,曾子看见了。曾子知道,妻子这是?哄?孩子,并不是真的要把大肥猪给杀了。当时,本想上前阻止,但来不及了,话已经说出去了,?覆水难收?啊。怎么办呢?

 曾子的妻子高高兴兴地从街上回来。一进家门,眼前的情景,使她大吃一惊:只见曾子用绳子牢牢地捆绑住家里的那口大肥猪,身旁还放着一把雪亮的屠刀。大猪拼命挣扎、吼叫,还挺吓人的。怎么?他真的要杀猪?妻子急忙上前阻拦说:

 ?你这是疯啦!我刚才是叫儿子纠缠得没办法,才那样说的。那是说着玩的,为?哄?他,你怎么竟然当真起来呢?

 曾子严肃而认真地对妻子说:

 ?我知道,你是跟儿子说着玩的,实际上并不打算真的要杀猪。可是,你想没想过,小孩子还不大懂事,只会跟着父母的样子去学,去做。今天,你说了话不算数,答应了的事不去做,哄骗了孩子,这实际上就等于是在教孩子讲假话,骗人。做母亲的欺骗儿子,儿子会觉得母亲的话不可信,以后再教育,他也就难以相信你的话了。这样做,怎么能把孩子教育好呢?

 妻子听了,觉得丈夫的话句句在理。她佩服丈夫,言而有信,说话算数,言行一致,以真诚的态度培养孩子诚实的品质。她深深地责备自己,不再阻拦丈夫,终究避免给孩子心灵上造成的不良影响。虽然付出的代价不小,但很值得。

 这个故事,几千在中国流传,经久不衰,引人深思。

 曾子?杀猪?是教育孩子一举两得的方法

 小孩子不仅在智力方面处于蒙昧状态,在道德方面同样也是处于蒙而无知的状态,是非、善恶、美丑分不清楚,辨别能力很差,容易受外界影响,特别是父母的影响。父母是孩子最早接触的成年人,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又是他们心目中最有威望、最值得信赖的人。父母说什么,孩子都笃信不疑;父母做什么,就学什么,毫不走样。

 孩子年龄越小,就越是崇拜父母。在他们看来,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是最标准的思想和行为规范。在孩子心目中,父亲是最好的父亲,母亲是最好的母亲。如何对待人,如何对待事,都要以父母为榜样。

 做父母的,如果不时时刻刻地严格检点自己的言行举止,任何不良的一言一行,哪怕是一点点疏忽,都很可能在无意之中,给孩子以不良的影响。而不良的影响一旦发生,由于孩子总是?先入为主?,先获得的?认知?很难再从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抹去,并且以此为依据排斥其他不同于此的?认知?。因此,中国古人特别重视让孩子接触正面的形象,千万不要用骗人的话欺骗孩子。

 曾子在儿子小时候,特别注意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努力做到?谨于言,慎于行?,反映他具有强烈的教育意识。在他看来,在子女教育上?无小事?。在与孩子相处中,在处理有关儿童的问题时,家长的一切言行举止,都要绝对服从儿童的教育。

 在孩子面前,家长是?属于?孩子的,一切都要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益,一点儿也不能随意伤害儿童,不能污染、毒害儿童单纯美好的心灵。

 曾子?杀猪教子?的故事,之所以能够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经久不衰,是因为曾子杀猪的举措是?一举两得?:既以实际行动教育了孩子,同时也教育了自己的妻子。

 ?童蒙养正,作圣之功。?要慎之又慎。

 也许有人以为:对于小孩子,何必那么认真?家长许诺的事,小孩子很可能一会儿就忘记了。这是缺乏教育意识的表现。

 一般情况下,孩子出于对父母的信任,凡是家长许诺了的事,不会轻易忘掉。在许多情况下,孩子为了赢得家长的许诺,是付出了?代价?的。比如故事中曾子的小儿子,本来特别想跟母亲一起上街,但为了赢得母亲?杀猪给他吃肉?的许诺,放弃了上街的要求,克制住了自己的欲望,他是做出了?牺牲?的。如果家长说话不算数,许诺的事不兑现,孩子就会以为说谎、骗人是允许的,很有可能也跟家长一样,也学着去说谎、骗人。

 家长必须明白,如果有一次言而无信,说话不算数,就是用十次的?诚信?,也难以挽回已经丧失的?威信?。要重新树立威信,取得孩子的信任,是要做出巨大的努力。希望孩子诚实,自己首先要诚实。不守信的人,不可能培养出诚实的孩子。家长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慎而又慎。

 十七世纪时,英国教育家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话》一书中的开头,便开宗明义地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们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是极微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大极长久的影响;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样,水性很柔,一点点人力便可以把它引导入他途,使河流的方向根本改变,从根源上这么引导一下,河流就有不同的趋向,最后就流到十分遥远的地方去了。?

 洛克的比喻十分贴切、深刻,引人深思。?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小时候的教育在方向上有极为细微的偏差,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中国古人说:?童蒙养正,作圣之功。?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儿童早期的启蒙教育一定要慎而又慎,不可掉以轻心。

曾子有必要杀猪吗?

在曾子的妻子看来,说一句谎话,并不当一回事,尤其是哄骗不懂事的小孩子,更是微不足道。若是把谎话当为真的,而动刀杀猪那就不太划算。但在曾子眼里看来,却是恰恰相反,他是以“重信轻财”,以信实为重,以杀猪为轻。这个故事虽然古老,倒值得现代人的深思。

简单地说,这就是正方观点的基本立场,应该说,辩论起来没有太大的难度,因为反方对于这样的“公理”,几乎没有反驳的余地。出题的人就是你们的一位老师吧,看来他不太懂辩论,他的本意其实就是教育你们要诚信,顺便培养一下你们的口才。这样的不均衡论题,胜负不要太在意。

我觉得正方已经不需要更多的理由了,就在人应不应该重诚信上做文章就足够了,倒是要担心反方。

反方如果另辟蹊径,正方就无的放矢了。反方可以用以下观点:首先,重诚信是应该的,但是曾子的做法过于简单。他应该把妻子当作反面教材,当着孩子的面批评或饿她一顿,同时向孩子说明当时的家庭经济环境,应该把猪留到需要的时候再杀,一方面让孩子知道“不重诚信”的恶果,一方面让孩子养成正确的勤俭持家的意识,岂不是两全其美。更何况,这里还包含另外一个攻击点,如果一个人讲了谎话,你就不惜一切代价帮他圆谎,那么以后孩子会不会也养成说谎的习惯呢?孩子和妻子会不会都认为说了谎话不要紧,反正你会帮助他解决呢?这个攻击点是非常危险的!

如果这样的反方立论,既包含了对正方观点的“包容”,也可让正方出乎意料。这是不利一方对不均衡辨题的常用策略。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问题一:曾子杀猪这个故事中的曾子有必要杀猪吗 有,母亲哄儿子等曾子回来杀猪,曾子为了教育儿子,而把猪杀了,做人要诚实守信

问题二:曾子杀彘中的曾子有必要杀猪吗?为什么?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孩子跟随着她在她后面哭。他的母亲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想抓只猪准备杀了它。他的妻子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儿子开了个玩笑罢了。”曾子说:“你不可以与儿子开玩笑。儿子什么都不懂,他只学习父母的,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于是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于是曾子就煮猪给孩子吃了。

曾子杀彘选自《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这个故事生动地告诉人们:家长对孩子不能信口开河,要言必信。只有言传身教,才能使孩子诚实无欺,否则父母将失信与孩子。成人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不可不检点,做父母师长的要特别注重言传身教。父母师长的言行举止,可能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将来,所以要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子女将来的成长起很大的作用,所以有见识的家长在孩子面前处处以身作则,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曾子这样做完全是正确的,他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别看杀了一头猪,眼前利益受损,但从教与子女的长远利益看,大有好处。

问题三:《曾子杀猪》中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马上要去杀猪。他的妻子阻止他说:“我不过是和孩子开玩笑罢了,你居然信以为真了。”曾子说:“小孩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等着父母去教他,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启示

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这种教育方法是可取的。曾子的这种行为说明,成人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待人要真诚,不能欺骗别人,否则会将自己的子女教育成一个待人不真诚的人。

问题四:曾子杀猪这个故事中的曾子有必要杀猪吗 嫁祸于人讶底食槽啦下

问题五:《曾子杀彘》中曾子有必要杀彘吗?请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简要回答 简单分析一些,如果欺骗他儿子,他儿子就会欺骗别人。他儿子欺骗别人,别人就会欺骗更多的人,这个指数型的增长对于整个社会是不利的。曾子明白并重视教育问题乃为国为民。

现在这个社会很多无良商家都无视国人的身体健康制造有害食品给消费者,现在这类自私自利害国害民的行为,原因就是过去不注重教育问题形成的。

问题六:曾子的故事中曾子为什么要杀猪 因为他老婆答应了儿子不跟她一起去赶集的话,回来杀猪吃,但是他老婆回来后却不舍得,曾子为了教育儿子信守诺言,把猪杀了。

问题七:曾子坚持要杀猪的理由是什么 10分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他们的孩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曾子的妻子就骗孩子说如果不跟着闹从集市回来以后就给孩子杀猪吃,孩子一听当然不闹了。曾子的妻子以为把孩子哄过去也就万事大吉了,根本没当真,哪成想,当她从集市回来时刚好发现曾子正在“磨刀霍霍向猪羊”,准备杀猪呢,妻子当然不干了,问他为啥那样做啊,曾子就说了,教育孩子讲诚信,首先当家长的要讲究诚信,你答应孩子了就应该办到,否则以后孩子就再也不信你的话了。

问题八:读了曾子杀彘,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猪吗,为什么,举个实例谈谈 有必要,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搬到,否则就要在许诺钱三思有很多家长觉得跟孩子没有必要那么认真,说过的话不算数,结果给孩子造成的影响很大,孩子长大了往往也就不那么诚信了

问题九:《曾子杀猪》中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马上要去杀猪。他的妻子阻止他说:“我不过是和孩子开玩笑罢了,你居然信以为真了。”曾子说:“小孩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等着父母去教他,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启示

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这种教育方法是可取的。曾子的这种行为说明,成人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待人要真诚,不能欺骗别人,否则会将自己的子女教育成一个待人不真诚的人。

问题十:曾子杀彘中的曾子有必要杀猪吗?为什么?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孩子跟随着她在她后面哭。他的母亲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想抓只猪准备杀了它。他的妻子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儿子开了个玩笑罢了。”曾子说:“你不可以与儿子开玩笑。儿子什么都不懂,他只学习父母的,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于是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于是曾子就煮猪给孩子吃了。

曾子杀彘选自《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这个故事生动地告诉人们:家长对孩子不能信口开河,要言必信。只有言传身教,才能使孩子诚实无欺,否则父母将失信与孩子。成人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不可不检点,做父母师长的要特别注重言传身教。父母师长的言行举止,可能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将来,所以要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子女将来的成长起很大的作用,所以有见识的家长在孩子面前处处以身作则,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曾子这样做完全是正确的,他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别看杀了一头猪,眼前利益受损,但从教与子女的长远利益看,大有好处。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