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如何看待大学生之间的攀比现象?

如何看待大学生之间的攀比现象?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5-10
  • 发布时间:2024-05-12 05:00:18
首先,相互攀比是普遍存在的。人人都希望自己比别人打扮得漂亮,人人也都希望自己比别人有钱。只不过这需要注意一个适度的原则。在适度范围内,无可厚非。但超出适度的范围,特别是舍本逐末了,荒废学业了,那就是不对的了。特别是如果在攀比的过程中带有人身
内容详情

首先,相互攀比是普遍存在的。人人都希望自己比别人打扮得漂亮,人人也都希望自己比别人有钱。只不过这需要注意一个适度的原则。在适度范围内,无可厚非。但超出适度的范围,特别是舍本逐末了,荒废学业了,那就是不对的了。特别是如果在攀比的过程中带有人身攻击阶层歧视的味道,那就的确是人性方面出问题了。所以,攀比到底对不对,是不是教育或人性的问题,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作为大学生不比知识而比吃穿用,这是肯定不对的。是舍本逐末。这样的大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人生观价值观方面也存在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拜金,炫富,轻佻,对生活缺乏深刻的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和教育有关。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社会教育失败的体现。父母和老师没有教授学生人生的道理,社会环境也没有给学生产生足够的正面熏陶。在这种外部条件下,人性中丑陋的一面就会暴露出来。所以,这既是教育的失败,也是人性丑陋一面的表露。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内部有着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单独孤立存在的。

中学生攀比心理如何引导中学生攀比心理如何正确引导

不能不说,由于物质的极大丰富,现在的孩子攀比心理比我们那个时代要重。小小年纪就比吃比穿,比衣服的牌子,比家里房子住的大小,比接送车子的豪华,等等。这类新闻媒体没少报道。

从这个大背景下来审视“购置统一运动鞋”这件事,我们就能理解学校老师的用心所在,即防止孩子攀比心理。由此,我毫不怀疑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严重怀疑这种简单且有点“粗暴”的方法是否能达到这一目的。

攀比心理,人皆有之。我们要减少和防止的是盲目攀比,不正确的攀比。要做到这点,相当不易,它需要通过学校老师特别是家长的日常教育,甚至是长期教育。它不仅涉及到孩子的天性,涉及到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培养,更涉及到整个社会风气对孩子的影响。

因此,“统一运动鞋”只是治表,并不治里。这种简单的操作只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和负效果,譬如这件事上了“热搜”,恐怕就是这所学校老师事先没有考虑到的。

其实孩子物质攀比,深层的原因是心理上的一种不安全感,所以问题根源就是在养育过程中的家长的日常影响!首先解决孩子心理需求,不安的根源予以解决,然后不再给孩子不良影响,最后学会拒绝,态度坚定而温和,坚持住!

所以,对于家长而言,一定不要无原则地迁就孩子,他想要什么就给他买什么,久而久之就会让他养成攀比的习惯,而且一时难以改掉。

当然,话又说回来,攀比心理并不是一无是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攀比心理的确反映了孩子的一种竞争意识,如果孩子能把攀比心理用在其他方面,比如用在学习上,那么攀比也就可以成为激励孩子的一种力量所以,具体怎么去利用这种心理,引导孩子的行为,全掌握在妈妈的手中。

1、正视孩子的攀比心理。当孩子出现攀比心理时,家长不要大惊小怪,先耐心听听孩子到底在想什么,别武断扼杀。比如当我的孩子羡慕班上同学有玩具时,我列举他的几个好朋友也没有带玩具去学校。同时告诉他,并不是别人有什么,我们就必须买什么。

2、利用孩子的攀比心理,激励其向好的方面发展。孩子有攀比心理,说明孩子的内心有竞争意识。我们做父母的就要抓住孩子的这种上进心,改变孩子比吃穿、比消费的思想,引导孩子在学习、才能、毅力等方面进行攀比。

3、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家长可正确引导孩子,教会孩子怎么去攒钱,然后平时怎么去分配自己的零花钱,教会孩子金钱来之不易的道理。家长可以每个月给孩子固定的零花钱,如果需要买玩具,必须在自己能支付的金额内。

4、将攀比当成动力,告诉孩子可以攀比,但是要通过自已的努力,去实现攀比的条件,攀比不是个坏东西,问题是不能盲目攀比,要把握好攀比的尺寸,攀比是一种技巧,攀比的不正确会让人烦恼,只有健全的攀比心理才能化作动力,使人进步。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