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四阶段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四阶段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5-10
  • 发布时间:2024-05-11 22:00:09
一、萌芽阶段: 中国:一人一书(孔子、《学记》) 1、孔子教育思想:(教育对象、目的、内容(特点)、方法和手段、道德教育)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培养君子、政治家;教育内容:五经(继承了西周六艺内容,缺陷:忽
内容详情

一、萌芽阶段:

中国:一人一书(孔子、《学记》)

1、孔子教育思想:(教育对象、目的、内容(特点)、方法和手段、道德教育)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培养君子、政治家;教育内容:五经(继承了西周六艺内容,缺陷:忽视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鄙视对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不愤不启(启发诱导,世界最早)、求也退,故进之(因材施教)、学而不思则罔(既重学习,也重思考)、知之为知之(谦虚笃实);道德教育:以仁为核心,在实践上主张立志求仁、亲身躬行等道德修养方法。

2、《学记》教育思想: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教育功能、教育方法和手段7个)

教育功能:教育与政治(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个体功能(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教育方法和手段(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诱导;尊师重道;长善救失;学不躐等;教学相长;豫时孙摩;藏息相辅)

3、其他教育家思想: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墨子:兼爱,非攻,获得知识三途径(亲知、闻知和说知),判断题非三表法(本之(间接经验,典籍)、原之(直接经验,百姓耳目之实)、用之(实践是否符合民众利益)); 朱熹:朱子读书法;韩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西方:师生三代人+古罗马一人

1、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产婆术:谈话法;西方最早启发教育倡导者。

2、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理想国》;重视早期教育,寓教于游戏最早提倡者;女子可与男子一样受同样的教育,从事同样的职业;最高目标培养哲学家和政治家;最终目的促使灵魂转向。

3、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政治学》;最早提出自由教育(文雅教育);历史上首次提出教育应遵循自然的原则,按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分阶段教育;灵魂三分说;最高目的:追求理性(即追求美德);

4、古罗马昆体良教育思想:《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或培养》),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世界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著作,欧洲古代教育发展的最高成就;学习三阶段(模仿-理论-练习);班级授课制思想萌芽;反对体罚,认为其是一种残忍的行为,会造成儿童心情压抑和沮丧。

二、独立形态阶段(独立+其他)

1、培根首提出、纽斯来独立、康德首教授、巴特来规范

级智夸大独立:三观点,一书,一地位。三观点:教育原则(教育要顺应自然,是贯穿其整个教育体系的根本性指导原则;第一次从理论上对直观性原则做了论证)、教育思想:泛智思想,普及初等教育思想,“把一切的教育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进学校”,《世界图解》《母育学校》、教学组织: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大教学论》;教育学之父

康德的教育思想:“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一书、一地位、一代表、1234五观点:《普通教育学》;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代表人;五观点:一原则(教育性教学原则)、一目的(培养良好的公民)、二基础(心理学和哲学)、旧三中心(口诀:教师在课堂上讲教材: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四阶段教学论(口诀:冥想系法: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

2、其他(卢的爱儿很自然、裴斯心理爱劳动、绅士洛克在白板上画漫画)

卢梭的教育思想(卢的爱儿很自然):一书:《爱弥儿》;一观点: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教育观(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人性本善,应高度尊重儿童;一地位:西方教育史上,最先发现儿童的人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裴斯心理爱劳动):二书(《林哈德和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三地位(慈爱的儿童之父、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三观点(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主张、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洛克的教育思想(绅士洛克在白板上画漫画):一书《教育漫话》;二观点(一是白板说: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二是主张绅士教育,把对德行的教育放在首位,应在家庭中实施。)

三、多样化阶段(马克思主义+其他):

1、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

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平行教育或集体教育思想

公认的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

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苏联的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2、其他:斯宾塞准备学知识、杜威真现代、二伊实验完整个性

斯宾塞的教育思想:一书《教育论》、三观点(认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反形式教育,重实科教育;主张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认为教育任务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杜威的教育思想:一书、一代表、01345五观点:《民主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学代表人;零目的:教育无目的论(没有抽象、概括的目的,但有具体的目的。在教育过程中,教育除其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已的目的。)、一做:从做中学,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新三中心(儿童在活动中玩游戏:儿童中心、活动中心、游戏中心)、四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梅伊曼和拉伊的教育思想:前者,提出“实验教育学”,主张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后者出版《实验教育学》,认为教育就是对人的发展的实际指导,目的造就完整的生物-社会中完整的个性。

四、理论深化阶段(没有掌握目标,哪来发现过程结构,挖根找饭粒,高速赞发展,巴班最优化,全面和谐好司机,亚杰智力涨)

布卢姆的教育思想(姆有掌握目标):提出掌握学习理论,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学》

布卢纳的教育思想(纳来发现过程结构):提倡发现学习,认为教学重点是教学科基本结构,学科基本结构要与儿童认知结构相适应,《教育过程》

瓦根舍因的教育思想(瓦根找范例):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范例教学原理》

赞可夫的教育思想(高速赞发展):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教学与发展》:”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巴班斯基的教育思想(巴班最优化):《教学过程最优化》,将现代系统论方法引入教学论研究,科学化新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全面和谐好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全面和谐教育思想;“活”的教育学

皮亚杰的教育思想(亚杰智力展):《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求关于教育方面书籍的读书笔记!

教师资格证中最让人头疼的科目就是教育知识与能力,内容多且难度大,下面汇总了教育知识与能力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供大家复习备考。

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学记》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藏息相辅等。

2、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外界的教育加以改变,所以荀子是我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提倡“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但是他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主张“师云亦云”。

3、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

4、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

5、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6、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7、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8、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

9、卢梭是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

10、裴斯泰洛奇是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11、洛克是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

12、第斯多惠是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13、斯宾塞是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

14、乌申斯基是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

1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6、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在做中学”。

17、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18、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19、当代教育学理论新发展,主要包括布鲁姆的教学目标理论,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

20、我国著名教育家包括主张“五育并举”、“以美育代宗教”的蔡元培,“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乡村教育运动先驱梁漱溟。

21、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22、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23、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阶级性和相对独立性。

2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制约着学校结构,制约着学的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25、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和技术。

26、社会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7、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8、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不平衡、本身的继承性、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29、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前提基础)、环境(提供可能)、教育(主导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因素)。

30、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它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1、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标志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

32、各类学制主要类型包括:双轨制(以英法为代表)、单轨制(以美国为代表)和分支型学制(中国、前苏联)。

33、旧中国的现代学制包括:1902年“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清**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施),1904年“癸卯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改学堂为学校),1922年“壬戌学制”(以美国为蓝本,实施时间最长)。

34、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基本特征是强制性、普遍性和免费性。

35、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36、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

37、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是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要求和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

38、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个体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对立观点。

39、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40、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育(灵魂和统帅)、智育(前提和支持)、体育(基础)、美育(动力)和劳动技术教育。

《爱弥儿》读书笔记

一、本书概况

刚开始读《爱弥儿》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所有关于具体教育内容的东西用笔划出来。它所宣扬的自然的教育是那么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划越觉得不对劲,读完上卷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反驳他对爱弥儿的教育了。甚至于读下卷的时候,我发现卢梭一直在干预爱弥儿,而不是指引。

他选择的教育对象我也有一些疑问:

他所教育的爱弥儿,不是针对所有的人,原因是“穷人是不需要受么教育的,他的环境的教育是强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商务印书馆版本 32页他的学生爱弥儿必须是来自于温带的土地富饶的地方,家里富有,但却是个孤儿,而且只服从于“我”,谁也不能把他们分开。我搞不懂,他为什么一定要让爱弥儿是个孤儿?父爱和母爱不是十分重要的么?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话,他还不如去孤儿院领一个回来教呢!哪一个富人,或者哪一个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只听从别人的话呢?

他说爱弥儿就是一个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这样人们才能比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会上其他的方式教出来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在我看来,爱弥儿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义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资产阶级新人,他的教育必定会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在此不必多说。

他主张教育的环境在乡下。乡下清新的空气、质朴的人们、与大自然的亲近……都是实施教育的有利条件,的确。可是乡下也会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闻,但这和法国当时城市的污秽和混乱相比要好得多。

全书的框架大致如下:

第一卷,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这个时候主要是让婴儿得到最合适的照顾和营养。

第二卷,二到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嗅觉、运动等,并且对他的衣食住行进行了规范。这个时候,身体的锻炼仍然是很重要的。而这个时候,纯粹是消极的教育,他不主张在此段时期让爱弥儿接触书本,甚至于到了这种地步——爱弥儿到了十二岁,还不知道什么是书。

卷三,他认为十二到十五岁的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了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这段时期,要培养他们的好奇心以及持久注意一个事物的习惯。而且不提早教以各种知识,因为他不主张培养神童。其中有一本非读不可的书——《鲁宾逊漂流记》,关于生存教育的书。在此期间,还要求爱弥儿掌握一门技术,不至于以后失去财富而不能自食其力,不被尊敬。

第四卷,他认为十五岁到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自爱、爱人、博爱、同情、诚实、善良、仁慈,以及宗教的认识及选择。在此,他虽然主张的是自然的宗教,但是我很怀疑。为什么一定要信教呢?只要真理在心中不就足够了吗?

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爱情教育的问题我觉得卢梭自己都没有搞清楚,他对爱弥儿的说教在我看来十分的可笑。卢梭本人不知道是多情还是滥情,反正这方面的教育,我觉得他不具备说教的资格。而女子教育,在他那个时代,也不见得是符合时代的,在现代简直就是歧视女性。

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但是这种分期教育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不适用于现代。这也违背一个人的生活,因为教育环境不可能在绝对真空的环境下进行,爱弥儿必然会受到各种外界的影响。他同时接触的不可能是纯粹的某一种教育。

如果说,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对国家的绝对理想化的想象,那么卢梭的《爱弥儿》就是对教育的绝对理想化的想象。

而教育完成之后,爱弥儿最终能否坚持卢梭的教育呢?

在附录——爱弥儿和苏菲,或孤独的人里,卢梭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为了让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显现作用故意让他受到苏菲的背叛,并以此来展现爱弥儿在独立思考中的本事吗?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运用他所学的技术养活自己的能力?还是航行时被海盗捉去卖成奴隶后的机智勇敢?抑或是,无论受什么教育的人在不可避免的人生悲剧面前,爱弥儿表现得最好。可惜他的附录没有写完。而教育完成之后,卢梭对自己的自然教育结果应该是最满意的吧。

二、值得思考的东西

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中,我找到了一些感兴趣的话题:

1.婴儿的襁褓是否必要,应该怎样对待一个“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顺应孩子自然的发展,不能把它绑的一动不能动。要让它能自由活动。

2.怎样对待孩子的哭?不能让他最后养成用哭来命令你做事。这样易养成孩子从婴孩期的任性。

“当婴孩一声不响地使劲伸手拿东西的时候,因为他不能估计他同他想拿的东西之间的距离,他以为他是够得着那个东西的,他的想法当然是错了;但是,当他一边又在闹又在哭,一边又伸手的时候,那不是他弄错了距离而是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手里去,或者命令你拿给他。在前一种情况,你应该一步一步的把他抱到他想要的东西那里;在第二种情况你不但应该假装没听见,而且,他哭的越凶,你应该越不理他。必须趁早是他养成不命令人的习惯。”55页这一点我觉得卢梭太狠心了,一定要在那么小的时候折磨他么?即使再长大一些,也可以使他改掉命令人的习惯的。

3.在给孩子东西时应该怎样?如果打算给,就要高高兴兴的给,不要等他提出什么条件或者想你乞求,而不给就要明白的拒绝,一经拒绝就不能加以改变,否则他还不死心。

4.教育的时机。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也许套用孔子的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合适一些。但是老师要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情境。

5.对待孩子感到好奇的事情,是趁早讲明还是拿一些小小的事情敷衍过去呢?比如,小孩子经常问到的一个问题:孩子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时候可以采取不撒谎而又不难为情的回答方式,比喻糙一点没关系,只要道理讲明白就行,不过书中那位母亲的回答还有一个问隐忧,如果孩子是屙出来的,孩子会问为什么有的人屙不出来呢?呵呵,小孩子就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我觉得这样的问题可以先拒绝告诉他,并且让他知道这个问题妈妈先帮他记下了,等到他可以知道的时候,再告诉他原因。

6.男女平等的问题。这也是个大问题。而可恶的是,卢梭居然认为,男女应该各司其责,这让我想到了封建社会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时代。虽然他很有理由的说这是因为男女在生理基础上的不同造成的,但是他也不能认为女性这么不如男啊!在女子教育上,我一直觉得,卢梭是以小人之心度女子之腹。幸好现代是男女平等的教育,我就不罗嗦了。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