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孩子不听话时该不该打?

孩子不听话时该不该打?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5-10
  • 发布时间:2024-05-11 21:15:14
小孩不听话通常是不要打的,小孩不听话可能是因为生理因素导致的,也可能是病理原因造成的。生理因素:生理原因可能是因为家长长时间不注重小孩的想法,否定小孩的意见,让小孩感觉自己不被重视,产生挫折感,慢慢的就形成了小孩叛逆不听话的性格,建议家长平
内容详情

小孩不听话通常是不要打的,小孩不听话可能是因为生理因素导致的,也可能是病理原因造成的。

生理因素:

生理原因可能是因为家长长时间不注重小孩的想法,否定小孩的意见,让小孩感觉自己不被重视,产生挫折感,慢慢的就形成了小孩叛逆不听话的性格,建议家长平时多让小孩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和小孩讨论一些问题,当小孩的意见被采纳后,其会变得非常愿意参与,也会用心去做一些事情。可以使小孩变得积极听话。

病理原因:

如果小孩经常处于叛逆不听话的现象,也可能是由于多动症导致的,造成儿童多动症的原因有很多,多动症的小孩通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易冲动、叛逆不听话等症状,如果小孩出现了多动症的症状,会对生活和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小孩症状较为严重,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盐酸丙米嗪片等来进行治疗。

当小孩出现了不听话的行为,建议家长不要打骂小孩,以免加重小孩的精神创伤。

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于孩子的惩罚往往是无效的。

心理学上,惩罚是指对个体的行为,施予痛苦或剥夺利益,以使其不再从事该行为的方法。它有两种主要形式:

一种叫做正惩罚,它要求实施令人厌恶的**,比如违章停车获得罚单,强化你按照规定停车的行为。

另一种叫做负惩罚,它要求消除强化物,比如小孩子淘气被打**,让你减少实施某一行为的可能性。

长期以来,很多家长都非常依靠惩罚或者实施威胁的方式,来让孩子们在大人设定的规矩中玩耍和成长。一旦孩子越过了界,或者作出了出格的事情,家长们就开始用惩罚的方式了,比如“回你房间闭门思过,不许出来”“我再也不允许你看电视、玩游戏了”甚至还会出现打骂孩子的情况。

但我们会发现,在惩罚行为发生的开始或者一段时间里,孩子们的一些不良行为能够得到明显的“纠正”。但往往过不了多久,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孩子们还是会恢复原来“熊样”,丝毫不会因为惩罚行为而有实质性的改变。

为什么对于孩子不良行为的惩罚没有长久的效果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1、对于孩子的惩罚难以持续执行。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当惩罚的威胁消除以后,惩罚所具有的压制行为的力量通常也会消除。在大多数情况下,家长们一直严格地执行对不良行为的惩罚是不可能。当孩子们在多次“斗智斗勇”中知道家长实施惩罚的可能性不大的时候,惩罚的威慑力就不再像以前那么大了。

2、不良行为带来的满足感可能让孩子们认为惩罚是值得的。比如,孩子因为过度沉溺于电子游戏而导致被家长惩罚。在孩子看来,在虚拟世界中得到的成就感,远胜于家长们“外强中干”的惩罚行为。于是孩子们不惜铤而走险,而一旦侥幸没有得到惩罚,孩子们甚至会认为是一种额外奖励。

3、对孩子的惩罚往往会引发不良的连锁反应。在很多心理学的实验中,生物体在受到惩罚的时候往往会尝试逃跑或规避进一步的惩罚,甚至会引起逆反的攻击行为。其实,对于孩子的惩罚也是一样。那种涉及疼痛、羞辱的惩罚,尽管短期内能够起到纠正不良行为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则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一方面,这种惩罚会在孩子内心植入了暴力的种子,使他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更具攻击性(社会上那些具有攻击倾向的少年犯往往曾经在家中受到过父母的虐待)。另一方面,惩罚也会让孩子们变得忧虑、恐惧和缺乏安全感,进而产生习得性无助感或抑郁症障碍。

4、对于孩子的惩罚难以做到公平公正。对于不同的孩子(男孩或女孩,大孩或小孩),家长的惩罚标准会存在公平对待的问题,甚至对于同一个孩子的同一性质行为,家长们在不同场景内都难以做到统一标准。这通常会让孩子们感到不解、怀疑、愤恨和反感。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